原来在张瑜二人不远处,也是豹子哀叫之地,一个巨大的铁钳已将豹子的后腿夹住,鲜血直流,而随之从北面而来的几个黑衣大汉,倒是让张瑜二人不敢轻举妄动。
这几个人,各各披头散发,凶神恶煞一般,张瑜接近一米九零的身高已然十分高大,但这些人不仅身高与张瑜不相上下,且膀大腰圆,一身兽皮,胸口黑毛外露,手臂腱子肉直抖,其中一人掏出匕首,三下两下就结果了豹子,同时迅速将豹皮割下,将豹子的**卸成几块,最后用舌头舔干了留在匕首上的豹血,重新踹入怀中。几个人嘀咕了几句,转身离开。
这些是什么人?怎么会出现在这里?张瑜心中生疑,倒是韩云似乎见过此场面,心下颇为平静。两人目视一下,张瑜微微一笑,点头示意,而韩云似乎猜出张瑜的好奇之心,当即会意,两人悄悄地跟在那些人的后面,当然为了避免这些人可能布置的陷阱,韩云、张瑜远远地尾随,并且不敢走小径,而是迂回跟踪。
那十几个人其实没走多远,顺着山坡而下七百余米,一条小溪旁边,十几个帐篷组成的营地出现在丛林之后。
看到此种情况,张瑜知道,这应该是北方游牧民族的营地,依历史记载,明朝北疆最大的敌人当属鞑靼,这些人很可能是鞑靼的哨骑。
还是别惹麻烦了,张瑜二人想法不约而同地,再次达成一致。两人不敢停留,当即返回,而就在此时,西北方向上一阵马蹄之声,由远而近且渐渐强烈。
足有一千骑兵,张瑜估算着,而如此数量的骑兵出现在长城以南,倒是令韩云十分忧虑。
莫非边关有失?而张瑜倒是首先打起退堂鼓,轻声说道:“咱们快走吧,让他们发现就不好了。”
韩云想了一想,点点头,两人悄然离开,回奔住所。此时天色渐晚,刚刚追击之时没有感觉已经奔出如此之远, 两人快步返回直至半夜方才返回。
韩云推开房门,原本轻松下来的心情突然紧张起来,韩氏不在家,韩云急忙走进西屋,发现自己儿子也不在,韩云感觉大事不妙,屋内摆设没有丝毫凌乱,应该不是寻常匪类所为。那是谁呢?直到发现自己南侧墙壁之上的倒三角图案,韩云心落谷底。
张瑜是累了,回到房中很快就已睡着,丝毫没有察觉韩云在其屋内的种种举动。直到第二天早上……
张瑜按例起床,收拾完毕推开房门,可是让人期待的美味早餐并没有出现,更是不见韩氏夫妇的身影。
张瑜轻敲韩氏夫妇的房门,发现门只是虚掩,并未上闩,张瑜:“韩大哥,在吗?”无人应答。
张瑜轻步进入房里,说道:“我进来了,大哥在哪?”还是无人应答。
张瑜感觉情况不妙,四下一看,发现房内空无一人。唯独外堂桌案上一封书信端放于上,张瑜见封皮乃“兄弟张瑜亲启”。
知道是韩云写给自己的,张瑜很快将书信展开,看了起来。
原来是韩云有要事去办,故不辞而别。另外书信所言在木塌之下的方砖下有一紧要之物,张瑜将其取出后,发现木匣之中乃一块环形铜钱般大小白玉玉佩,玲珑剔透甚是精美。
张瑜心想:此玉佩果然是宝物,看来韩云没有亏待自己。张瑜寻得一结实的皮条将其系在自己的勃颈之上,倒还美观。
既然韩云一家子有事要办,自己也不好呆在这里,收拾了几件衣物,带上一大包干肉、生火等用具,背上韩云的黑弓,将房门锁上,柴门紧闭,踏上征程。
回望着这个自己住了多日的茅屋,和韩氏夫妇相处的融洽日子,留下了太多美好的记忆,太让人留恋了……
张瑜顺着山谷向南行走,信步而行。在山中生活狩猎多日,张瑜走起山路已经轻车熟路,吃住不愁,竟然有点胖了。
终于在第三日上午,原本打算直奔北京城的张瑜,抵达一个小城,地点应该距离北京城不远,城镇规模不大,但却位于两山之间,要道之上,位置倒很是关键。
张瑜加快了脚步,进城的第一个想法就是吃顿好的,洗个澡,睡个好觉,太多想法了,几日下来,山中野营,蚊虫叮咬,苦不堪言呀。
而至城门之处,张瑜发现有重兵防守,门口两队卫兵紧密排查过往行人,显然在张瑜身上没有搜出什么,让两个兵勇十分失望,但张瑜一米九的身高,倒是引起了一个兵头的注意,走到张瑜面前说道:“你是哪人?来此做什么?”
张瑜低声说道:“不知道,我从小和兄长在北面山中打猎。”张瑜不想说得太清楚,一面言多露出马脚。
兵头仔细打量了张瑜一番,确实猎户的行头,全身一股动物的腥臭味,说道:“进去吧,近日边境异动,我劝你速速离开此地,以免丢了小命。”
张瑜:“多谢大人了。”转身入城。可没走两步,那兵头再次喝住张瑜说道:“你背后的弓箭不能带入城中!”
张瑜转身说道:“大人,小的靠这物件生活,怎可离身。”那兵头一撇嘴,说道:“这我不管,反正武器军械一概不许带入。”
张瑜心想:莫非是此人要自己好处,可自己身无分文,无物可以“孝敬”呀,真TM自古乌鸦一般黑。转而说道:“大人,小的给你做点野味,大人高兴了,通融通融吧。”
兵头眼珠一转,见身边兵士也都看着他,多日盘查手下几个兄弟腹中油水渐少,吃点野味打打牙祭也好。点头同意,指手示意张瑜到城门一旁cook。
()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