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做会不会结下死仇?”欧阳庚有些犹疑不定的说道。【首发】
看起来王伯良这么对待盛宣怀是挺爽快的,换做欧阳庚就算心里不待见一个人,也只是不搭理对方而已,像王伯良这样“快意恩仇”的做法,他还真做不出来。
欧阳庚也不是刚归国时满脑子改变清国环境,一心向美利坚合众国那样热血青年了。这半年来他通过与武备学堂学员交往,还有自己的观察,对国内的情况有了不少的了解,加上王伯良对他有意识的锻炼,他也意识到得罪盛宣怀这样的人会惹来大麻烦,说不定什么时候自己倒霉了,人家就来落井下石摁死自己。
王伯良笑着反问道:“换做你是盛宣怀,你会怎么想?”
“铁定是不死不休!”欧阳庚毫不迟疑的答道:“奇耻大辱!就算现在拿你没办法,日后也会想办法对付你……”
“嗯!”王伯良不可置否:“兆庭兄日后有一天家财万贯,又手握重权,并且还有不少娇妻美妾的时候,会不会和一个亡命之徒见识……”
“呃!”
看着欧阳庚目瞪口呆的样子,王伯良哈哈大笑:“兆庭兄,这就是你和盛杏荪不同之处了!这人满脑子想要往上爬,在官场上有所建树,可他有没有科举正途出身,只有依附于某些权贵做事受到赏识才能走上更高的位子……其实这样的人心性坚韧,可魄力不足,他永远走不到李中堂那个位子!他就是一根藤蔓,给他根竹竿他就往上爬,拿着镰刀的时候他就萎了……”
“藤蔓?!”
“兆庭兄,有些话虽然是妄言,但事实就是如此……”王伯良沉默片刻说道:“我们活在这个时代,幸与不幸皆是难言。所谓‘盛世’在我眼中不过是乱世先兆而已,而乱世中有话语权的永远是军人,我虽然并不认为暴力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但事实便是没有暴力便谈不上其他。这个时代大到国与国,小到底层老百姓,只有暴力才可以保存自己,才可以让自己成为大树,才可以去做自己认为是对的事情……”
欧阳庚和詹天佑听后虽是若有所思,却都是一同摇摇头。他们所受的教育和价值观并不认可王伯良的话,虽说王伯良一向颇有远见,这在同学当中亦是出了名的精准,但是他的威望高并不是建立在与同学之间的友情之上,相反在留美幼童中对王伯良的看法非常“混乱”。
不过有一点大家都非常认同的是,王伯良非常珍视同学情谊,无论亲疏远近,谁若是出了麻烦找他肯定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帮助。尤其是在容揆和谭耀勋被遣送归国这件事上,让他在同学中赢得了极大的声誉。
欧阳庚和詹天佑的表情,王伯良都看在眼中,见此他也是一笑而过:“这些话都是空话,出得我口入得你耳,听过便算,出了这个门口我也不会承认……说点实际的,兆庭兄,有几件事情需要你来处理一下,这对你将来会有很大的好处……”
“哦?”欧阳庚有些惊讶的问道:“什么事情?”
当初刚刚归国的时候,欧阳庚对自己被王伯良招进北洋武备学堂还是非常有意见的,毕竟他在美国留学的专业是法律。虽说大清的法律和美国的法律完全是两回事,但不可否认的是欧阳庚的专业就算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也比在北洋武备学堂当教员要强得多。
虽然欧阳庚和詹天佑对这种“驴唇不对马嘴”的安排颇有微词,但经过半年的相处他们早就放弃了当初不切合实际的想法。【首发】今天王伯良说这话的意思,看来是对他们未来开始有了新的安排,这不由得让欧阳庚心中早就暗藏的小想法又不禁的“发作”了。
“第一件事还是属于常规事务,继续编写《外洋见闻》,不过逐步的偏向于西方医学方面,对西医的人体标本、解剖、外科手术、医药方面进行介绍。不求有多么细致,但一定不要出现谬误,至于配发的照片我会安排……”
《外洋见闻》其实是一本不定期发行的小册子,专门介绍西方国家各个方面的现状,文章皆为白话文,内容极为广泛却又浅显易懂。原本上海有家《格致汇编》的期刊是专门介绍西方现代科技的,王伯良不仅投稿还予以财力支持,不过《格致汇编》远远不能满足他的需要,于是他干脆在天津这边创刊《外洋见闻》。
“西方医学?”欧阳庚不禁有些皱了皱眉头,他是学法律出身的,对于西医了解的并不深刻,更重要的是他害怕王伯良把他安排到与医学相关的行业……
“济南的事情你们应该知道了吧?”
欧阳庚点点头答道:“何天爵公使前几日已经告知我与达朝,并且还说合众国长老会也写信于我们,希望能够得到一些帮助……这事你不是知道么?”
“济南的教案其实很简单,不过若是处理不当虽说不会引来两国之间的战争,但给两国之间的关系造成裂痕这是一定会发生的……”
美国驻华公使何天爵召见欧阳庚和詹天佑的事情他是知道的,并且在此之前他们两人也得到了王伯良的授意,万万不可对济南教案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以免这事传到朝廷大员耳中给自己找来不必要的麻烦。
王伯良与何天爵在大沽的交谈还是非常有效的,至少就王伯良所知何天爵在与李鸿章交涉之时,并非一味的咄咄逼人,当然这也与李鸿章对待西医的态度有关系——天津已经有一所真正的西医院,这所医院正是在李鸿章的支持下建立的。
“裂痕?!”
“其实这件事过程哪有什么复杂之处?无非是当地民众不了解西医的情况,同时也是济南的教士急于传教吸收教民素质太差的缘故,这几乎跟十几年前的天津教案如出一辙,只是双方做得都没有太过保持克制而已……”
王伯良心底也是暗自叹了口气,清国上下谈教案色变,完全就是一副乌龟模样——爪子脑袋尾巴一缩,躲进小楼成一统。殊不知这样消极处理教案的态度才是最糟糕的,一味的闭锁门户关起门来当老大在几百年前还有些用,毕竟草原游牧民族有很多要依赖中原王朝的地方,而现在中原王朝的处境本身就嬴弱不堪,面对的外族威胁也不是游牧民族所能比的。
“你们归国虽然也有段时间了,但也该知道在合众国的华人地位和境况如何,况且日后若要强国,学习西方的科技技术乃至政治体制是必由之路,一旦合众国改变先前两国所达成的外交协议,那在诸多方面会引来非常糟糕的后果……济南教案事件不能拖得太长久,合众国国内的舆论会给当局很大的压力,同样也会危及到现有条约的地位……”
王伯良口中的“现有条约”便是《中美天津条约续增条约》,也就是俗称的《蒲安臣条约》。在王伯良前世时,对《蒲安臣条约》的评价是有过漫长的变化的,这也是当时的中国政治环境所决定的——政治左右学术,乃至对历史的记录和评价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有意思的是,前世王伯良算是八零后,他的学生生涯正是当代中国政治变革最为激烈的时代,这在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政治》课程的教科书中表现的极为清晰。
学生时代的教科书中,对《蒲安臣条约》的评价与其他列强同期签订的条约并无二致,等到前世王伯良成年后,《蒲安臣条约》以及蒲安臣本人的官方和学术评价才趋于正常。
王伯良也没有想到自己来到这个时代后,竟然成为《蒲安臣条约》的受益者,当然他对这个条约的认识也就更为深入一些。这个条约后来肯定是被废止了,不过因为王伯良看重这个条约的潜在价值,一直希望能够维持这个条约,为此他也付出了不少的努力。
王伯良不知道,他的努力是非常有成效的,他对《蒲安臣条约》的历史也仅限于留美幼童这个事件。事实上历史上美国国会出于排华的目的一直都在谋求废止这项条约,最终在1880年对《蒲安臣条约》进行了修订,并且在1882年通过了《排华法案》。
如果王伯良知道这些细节的话,一定会为自己而感到骄傲——这一定是因为他这个“外来户”的作用而产生的历史偏差。
“加菲尔德总统上任后,我只来得及写出一封信,他便被刺身亡,而继任的阿瑟总统在对华政治态度上并不明朗。济南教案事件的处理结果势必会影响到阿瑟总统的对华态度,最好的结局便是抢先在未来的一两个月内解决此事,不然合众国国内对阿瑟总统的能力会产生质疑,而我们也得不到好处……”
加菲尔德总统便是詹姆斯?艾伯拉姆?加菲尔德,此人经历非常复杂。他在大学毕业之后便成为俄亥俄州海勒姆学院的老师,并且在二十六岁的时候便成为学院院长,在大学任教的时候他主张反对奴隶制和脱离联邦的分离论,并且到全国各地演讲旅行。
内战时加菲尔德加入北方军队,甚至还拥有少将军衔,而在林肯总统的建议下他弃军从政连任九次众议员。此外他还是个数学家——他在勾股定理的证明方面有着不凡的成就。
若是一个普通人,尤其还是一个普通的清国人给美国总统写信,那自然是十有**渺无音讯,不过王伯良却是不同。自从他决定投身这个时代开始,他便悉心经营着自己的“影响力”——他在美国新闻界有着良好的声誉,其政论分析文章甚至得到了两届美国总统的看重,尤其是在海斯总统时代,他是巴拿马运河问题的专家。
王伯良的信件能够传达到加菲尔德总统手中,这也是通过海斯总统的门路——在海斯竞选总统的时候,加菲尔德已经成为美国众议院少数党领袖,帮助海斯竞选总统。不过加菲尔德总统突然被刺,使得王伯良的努力化为乌有,而新任的阿瑟总统则很难说是一个什么样的政治态度。
事实上对于美国排华风潮的解决难度现在还不算高,只要积极去努力虽说未必能够根本解决问题,但向后延迟还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林肯总统之所以在历史上有着如此重要的地位,这大半的功劳还是在于他反对种族歧视。
在美国南北战争结束之后,林肯总统之后的这几任美国总统中不乏格兰特、加菲尔德这样当年林肯的跟随者,而且他们几乎对种族歧视的态度都是持反对意见的。尽管美国总统的权力有着诸多限制,不过只要清廷肯出面做出一定的努力,绝不至于走到《排华法案》这个地步。
说到底还是清国国力不够强大,也恰好美国在这个时候正处于向上发展阶段,远没有后世这么霸道。不过清廷更习惯关起门来当老大,美国的排华风潮愈演愈烈之时,清廷顶多就是不痛不痒的抗议两声,仅此而已。
等到甲午战争之后世界看到了清国衰败的本质后,无论是谁都会上来踩一脚吃块肉,同期美西战争之后得胜归来美国,自然也就更不会把清政府当盘菜,美华关系就彻底走向了另外一条路。
说到给美国总统写信,欧阳庚和詹天佑还是非常羡慕王伯良这份本事的,王伯良在美国的时候发表过诸多报纸评论,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即便他离开美国前往德意志帝国求学,在美国的报纸上也可以经常看到他的文章。
“那心田你打算怎么做?”欧阳庚问道。
相比詹天佑这个“理工男”,欧阳庚非常清楚他的未来在什么地方,在美国学习法律的他回国之后基本上是无路可走,只有进入清国外交领域才能让他施展所学。鉴于李鸿章对留美幼童恶劣的观感,欧阳庚知道不管他愿意与否,他都必须要通过王伯良这条路来达成自己的心愿。
“除了进行舆论上的造势之外……”王伯良说到这里深吸了一口气继续说道:“我打算致信合众国的新任总统阿瑟先生,以合众国的政治信誉担保背书,进口一批人体器官标本,然后进行公开展出……”
欧阳庚和詹天佑听后不禁倒吸了一口气,王伯良的做法实在是太过骇人听闻了,进口人体器官标本进行展出,他们两人一时间都不知道该如何评论。虽说他们两人也是接受西方现代教育,但是对于人体器官标本也仅限于知道,不过他们却从未见过真正的器官标本。
留美幼童学业出色,一百多人中除去那些尚在高中学习的幼童之外,差不多半数人都考进了美国各所大学,学习的专业也是五花八门。不过不要说这些已经进入大学学习的幼童中没有一个选择医学专业,就连尚处在高中阶段正在琢磨自己进入大学学习什么专业的幼童,也没有听说哪个人学习医学。
当然留美幼童中没有人选择医学专业,这也是与当初留美幼童出洋留学时所定下的策略有关,这其中神学是首当其冲被禁止的,而医学则是次要地位。不过留美幼童所学的专业选择其根本还是在于自己,毕竟山高皇帝远,就算出洋肆业局的留学监督三令五申,幼童中照样是信教横行,异国恋的不在少数,现在剪辫子的也出来了。
欧阳庚有些犹疑的问道:“人体器官标本说白了也没什么奇异之处,不过就是看着让人不舒服而已……只是我们这些出洋的人是不在乎这些,但国内可是惊世骇俗之举,上至官府,下到百姓,这很有可能会闹出不少事端来……”
公开展示人体器官标本,以当下清国的社会风气而言,绝对算得上是一件非常轰动的事情。王伯良不知道近代中国是从何时开始接受人体器官标本的,更不知道是以何种方式来完成这一过程,显然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当年郭嵩焘出使英国,使节团在香港的大学堂中才见识到人体标本,这还被写进郭嵩焘的日记当中。当时使节团中只有多次出访西洋各国的张德彝认识这东西,副使刘锡鸿还曾叫骂西人心怀鬼胎——当年他是处理天津教案的当事人之一。
虽说郭嵩焘出使西洋的官衔是朝廷虚高授予的,但郭嵩焘本人的经历和人脉使得他颇受地方大员的重视,即便在满族贵族中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王伯良曾在与美国公使何天爵的交谈中,曾以郭嵩焘在香港大学堂的见闻为例,解释过清国社会民风之保守。试想他要是在天津公开展示人体标本,那所引发的后果极为难测,而且多半是偏向于负面的。其实他真的不想自己来干这件事,不过以京津政治圈子而言,这么一件轰动的事情很容易被人查出来幕后推动者,到时候在朝廷大员眼中自己是个什么形象也就没有任何遮掩了。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