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正文 第136章 意外的收获

本章节来自于 帝国黎明 http://www.lishu123.com/32/32523/
    相对于南方如火如荼的股票市场,这个冬天王伯良算是过得波澜不惊。{首发}盛宣怀在被他严厉坑了一把之后,毫无意外的选择了忍气吞声,这虽在王伯良的意料之中,却也免不了让他内心中有些小得意这可是他在来到这个时代之后,第一次和“名人”面对面的掰腕子。

    与盛宣怀的这次较量也让王伯良成长了许多,在这个吃人不吐骨头的时代,若是因为对方“历史名气”大而一味委曲求全,自己肯定不会有好下场。况且仔细盘点一下,王伯良也算是有些根底的人了,说起来这次跟盛宣怀掰腕子,倒是有些恐吓幼儿园小朋友的感觉。

    王伯良一边安分的做着自己的事情,另外则是注视着总署衙门的动静新年的气氛并不能掩盖一切,至少李鸿章频频出手对直隶的人事尤其是天津的驻军进行调整。仅仅在一个月的时间里,老李去小站的次数就已经达到了四次之多,而来武备学堂更是有五六次,这样的频率是过往从未有过的。

    从这些非同一般的举动中,王伯良也是感到了当前气氛的紧张,只是他的层次还是太低了,根本无法参与其中。不过他终究还是知晓“最终的答案”,老李是绝对不会倒的,他要做的便是紧跟老李的脚步就行,而老李对他要求则是看好武备学堂这一亩三分地,他自然是不做他想。

    李鸿章对王伯良的表现还是非常满意的,年轻人有想法、有能力,交代下去的事情做得也不含糊,中间虽有些出格,却也不失做事本意。尤其是王伯良在大沽的表现,让老李在这段时间里的外交事务格外的顺畅了不少,无论是前来讲理的美国人还是来闹事的法国人,都消停了不少,更重要的是他有力的回击朝廷里那班为赫德做说客,着实的出了心头一口恶气。

    当然李鸿章也看到了王伯良“不听劝”的一面,从日本召回的清国船工被王伯良直接拦了下来,被安排进入大沽的一家新开的造船所这家造船所的主人便是王伯良。

    随着召回船工,事情前前后后的因果,李鸿章也梳理了个明白通透。虽然未曾有王伯良当初形容的那般危言耸听,但却也无法掩饰日本在造船以及航运方面所取得的惊人成就,尽管那家造船厂是一个英国人的为此老李一开始蛮横的召回工人还沾上了点小官司。

    不过对于老李而言这并不算什么麻烦,肥水不流外人田,办理洋务几十年的老李最是明白除了独当一面的人才之外,这些技工的培养才是最耗费时间和精力的。在老李看来若是他不知道也便罢了,一旦知晓是万万不会做这种赔本买卖的。

    老李的行为是非常“简单粗暴”,在直接召回船工受阻后,便发公函至闽浙督抚衙门,由地方衙门出面寻其家人写信促其归国这便是裸的威胁,再有本事的清国人遇到这种情况,九成九都要乖乖的回来做顺民。

    这些船工也许在技术上非常出色,但是在胆识上却依旧停留在农民的层次上,接到家书便立刻卷铺盖回家。先前神户铁工所的老板科瑞比抗议李鸿章召回工人还有三分威力,而现在工人则是自愿回家,这一下可要了科瑞比的老命神户铁工所关门的命运在清国船工踏上归国路的那一刻便已经注定。

    值得一提的是,神户铁工所目前正在筹建的两艘用于穿越琵琶湖的铁船彻底夭折,王伯良确定了神户铁工所因为资金链断裂而倒闭的消息之后,也不禁松了一口气这款原本被命名为“太湖丸”的货船意义实在是太过非凡。

    木船和铁船完全是两个技术级别,对于清国和日本这种本身就有着悠久的传统造船业国家而言,建造西式木船的门槛并不是什么不可跨越的壁垒。不过铁船就完全不同了,不说所有的工艺流程完全是全新的,单单造船所需的设备就必须完全更换。

    六年前江南制造局建造的那艘“金瓯号”,长不过一百多英尺,马力两百匹,就是这样一艘连出海都存在问题的小炮舰,之所以在中国海军史上能够留名,只因为它实现了从木船到铁船这样一跳。

    神户铁工所的“太湖丸”,排水量在五百吨以上,航速高于十五节。目前的建造进度不过才刚刚开始,一艘的船体建造差不多完成了四成左右,从英国进口的两段膨胀的蒸汽机也已经到位,不过科瑞比已经看不到太湖丸完工了因为清国铁工归国船厂陷入瘫痪后的第二个月,债主们上门讨债,科瑞比跳海自杀。

    王伯良在天津就这么冷冷的注视着大海对面的科瑞比跳海自尽,他从来没有见过科瑞比这个人,只是从别人的嘴中得到科瑞比船厂的消息。这样一个素未谋面的人,就因为自己从中运作造成船厂被人逼债自尽,王伯良还没有到铁石心肠这个地步,心中没有触动那是不可能的。

    若是时光倒流,王伯良依旧会做出同样的选择,毕竟科瑞比正在做的事情实在是太危险了。从木船到铁船的跨越,以日本人的性子而言迟早会走出这一步,但这一天来的越晚对王伯良来说就越有利。尤其是这一步还是外国资本加上清国培养的技工帮助下迈出的,这更是王伯良所不能容忍的。

    神户铁工所和科瑞比血淋淋的现实足以吓倒任何在日本有此想法的外国资本现在的日本工部省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心理,对于外国投资极为排斥,从外国政府企业的直接投资到私人投资一概视为心头刺除之而后快。

    诸如光明正大的收购,或是背地里的暗算,日本工部省几乎是见一个外资企业就灭一个。原本横滨和神户有着大量的外资企业,但在工部省的强力手腕下几乎都被摧残殆尽,至少在造船业方面,科瑞比和他的神户铁工所算是硕果仅存的,这与在清国上海、广州的情况完全不同。

    原本科瑞比的债务没有这么夸张的,只是清国技工是船厂技工的中坚力量,骤然撤走后船厂的运转陷入停滞船厂的高级技师大多数都是洋人,他们的工作对象主要面对的便是清国技工,日本工人则是为清国技工打下手。

    清国技工撤走之后,神户铁工所在日本根本没法找到能够满足需要的熟练技工,而再去清国寻找一来时间和门路上来不及,二来就算找到了也还是要面临同样的风险。科瑞比的债主们不管债务有无到期都挤上门来,而鉴于船厂的现状,香港汇丰银行除了关闭双方合作的大门之外,也开始坐不住要催债了。

    在对待神户铁工所的事情上,王伯良前后盘算的十分清楚,坚决不会给日本人留下任何机会他的委托人随后便找上科瑞比商议收购船厂机器设备事务。可以说神户铁工所的设备还是非常先进的,尤其是科瑞比打算造铁船并且仿造蒸汽机之后,船厂设备都是最新进口的。

    “往前多走一步是天才,多走两步便是疯子”。科瑞比显然是后者,他的眼光精准,明确把握到了未来航运的主流是铁船,并且为此大胆的实施自己的计划,斥巨资更新设备引入人才。不过在日本人眼中他实在是太过超前了,对于日本同行而言,他们对待铁船的态度跟清国的同行没什么区别,铁工所的设备固然很先进,但对他们来说就是一堆华丽的废铁。

    王伯良要建自己的造船厂,对于这些机器设备自然也是看在眼中惦记在心里,对于有机会能够三文不值二文的买到最新设备,他自然也没有手软的理由。在内忧外患中,科瑞比打算出售船厂设备来偿债的路被彻底堵死,可以说神户铁工所除了厂房地皮和日本工人之外,机器设备带技术力量全部都被王伯良卷走他相信科瑞比的眼光,那几个外国技师他同样也没有放过。

    当然还有那台从英国刚刚进口的最新式两段膨胀蒸汽机,日本同行认同它的先进性,但与本国兵库造船所生产的单式蒸汽机相比太过昂贵,他们可不认这个价。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复式蒸汽机体积太大,日本同行没有能力在保证货运量的同时来装下这么一个大家伙,而王伯良更不会放弃压价捡便宜的机会。

    日后日本利用外资跨越技术壁垒的事情王伯良不敢预言,但至少在甲午年之前的日本造船业,怕是随着神户铁工所的倒闭清算后,再也不会有外国资本介入这一领域了。

    这一次王伯良借着李鸿章的权势,只是付出了极小的代价便得到了一个中型规模的造船厂机器设备,更是连带最为棘手的技术人员都一起解决了。最为重要的是科瑞比不仅仅想要在船体建造技术上进行突破,更是要实现从单式蒸汽机向复式蒸汽机的技术跨越,为此他在技工培训方面下了很深的功夫,尤其是他视为基干的清国铁工。

    上海江南制造局能否制造复式蒸汽机王伯良不太清楚,但福建马尾船厂绝对是具有这个技术实力的。不过马尾船厂能够制造复式蒸汽机可不见得能够为王伯良的船厂服务,再者说来中法战争的阴影还在王伯良的心头,他可不放心蒸汽机这一至关重要的部件脱离自己的掌控。

    从一同送回来的复式蒸汽机的仿制品来看,科瑞比的计划在截止之前实施的非常顺利,神户铁工所在蒸汽机仿制工作上基本上没有遇到什么不可逾越的困难。

    按照神户铁工所与日本太湖会社的合同,两艘太湖丸蒸汽铁船将会分别在九个月和一年后交付使用。只是令王伯良极为惊悚的是科瑞比在去年冬季写信给日本海军卿川村纯义,要求承建海军军舰,不过并未得到海军的回复。

    对于现任海军卿川村纯义,王伯良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只因为这个人深受明治天皇的信任,甚至将皇孙裕仁交给他抚养。正因为如此,川村纯义才在王伯良的记忆中属于比较突出的那一类近代日本人物,而且也就是在川村纯义就任海军卿的时代,日本海军的发展基调便与清国海军紧紧挂钩。

    与诸如山本权兵卫、东乡平八郎、伊东亨等名气卓著的日本近代海军人物相比,王伯良前世的时候却更关注西乡从道和川村纯义。这两人名声不显却是近代日本海军的灵魂人物,西乡从道是日本海军第一位受封元帅称号姑且不提,川村纯义则是近代日本海军中唯一一个在和平时期由海军中将晋升为大将的海军将领,可见这个家伙的背景和能力的不同凡响。

    如果说在民用造船市场上,科瑞比这么做是出于一个商人的远见卓识,但是根据来华的美国工程师瑞恩的叙述,就在科瑞比自尽之前还再次给川村纯义写信因为复式蒸汽机的仿制工作进行的非常顺利,科瑞比提出可以为日本海军提供制造排水量两千吨的铁军舰和配套的蒸汽动力系统,除了必要的进口钢铁之外,七成以上的建造费用会在日本国内完成。

    此时日本财政政策完全由大藏卿松方正义来主导,上任之初在得到三条实美和岩仓具视的认可下向天皇据实上奏,确定了财政紧缩政策。王伯良就算用脚趾头去想也能猜到科瑞比的第二封信对日本海军的诱惑力有多大,不过这一切都已经成为过去了,科瑞比现在都已经喂鱼了,神户铁工所也被自己打包弄到大沽,川村纯义就算有这个想法也晚了。

    只是王伯良将科瑞比所有的信息串联起来的时候,也不禁暗自侥幸了一番,同时心里的负罪感也削减了不少。虽然没有见过这个科瑞比,但王伯良不难想象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这是一个极度富有冒险精神的商人,对于市场的把握极为大胆精准。

    毫无疑问如果按照科瑞比的设想,神户铁工所也许用不了六七年便可以超越空有“东亚第一造船厂”的福建马尾船厂。不过无论如何,科瑞比绝对不会成为“第一船厂”的主人,他就算没有倒在王伯良手里,也迟早被日本人暗算。对于日本人这点尿性,王伯良还是非常清楚的,这在日本近代工业发展史上的例子可不少见,就连福特和通用都栽过跟头。

    历史上科瑞比和神户铁工所的命运基本上是按照王伯良的推算发展的,而王伯良却没有想到他横插一杠子却也断了日本自造蒸汽铁船的根科瑞比是在第三艘太湖丸开工时被暗算跳楼自杀的,而第四艘太湖丸改在日本海军小野浜造船所建造时,日本主要的造船所技术人员现场实习……

    事实上王伯良根本不清楚自己横插这一脚到底有着何种意义,毕竟他对日本近代工业发展只能是有个笼统的概念。眼下他所能看得到的便是,日本人想要在造船乃至造舰工业上想要赶上历史原有水平可不是那么容易了,从木船到铁船,从单式蒸汽机到复式蒸汽机,这两道门槛可不是这么容易跨过去的。尤其是松方正义的财政紧缩政策,更是把门槛无形中提高了不少,没有个两三年日本是不用去想了。

    虽说王伯良在这次行动中占了莫大的便宜,但手下也多了几十张吃饭的嘴,而且后续的土木工程建设、机器安装诸多事务依旧是非常繁琐。一开春在银子的开路下,数百盛军兵卒直接把王伯良在大沽购下的土地变成工地。

    王伯良承认科瑞比的眼光非常精准,如果两人放在同一个平台上,他只有跑路一途,不过他们两人之间最大的不同便是,在王伯良眼中科瑞比不过是个乡下小地主,而他则是一省首富神户铁工所的技术力量主要是由十名外国工程师和三十名清国铁工组成,科瑞比的资金链紧张到停工一个月都受不了,王伯良却可以让他们白吃白喝白拿工资三个月,而且这种情况看样子还要持续一两个月,等到造船厂土木工程结束为止。

    当年沈葆桢执掌福建船政除了严格纪律之外也相应的付给工人较高的报酬,相对于他们这种技术工人每天工作九个小时左右,月酬从七两到二十一两不等,同期江南制造局的月酬在六两到十五两左右。神户铁工所的清国铁工,绝大多数人都是在两年前科瑞比独自经营神户铁工所之后才去的日本,月酬也就比马尾船厂高了不到三两,就是这三两也是每天至少工作十个小时才得到的。

    三十名清国铁工本来是打算直接回原籍的,当地官府并没有安排他们的营生,估计回去也不会有什么过活的路数。王伯良出于船厂初创不宜计较的原则,直接向这些工人们许诺待遇不变,且工作时间为九小时,这些工人当即就决定留在大沽。

    最为有意思的是神户铁工所的那十个外国工程师,在得知他们的清国手下在新老板的待遇后,主动要求一起来大沽新厂工作,只求保住原本的待遇即可。王伯良得到消息后,搂草打兔子一锅烩了。王伯良后来才得知这些外国工程师在日本工作最久的居然长达十三四年,而且他们服务的工厂也不止神户铁工所一家。

    拜日本工部省仇视外资的福,原本十多年前在横滨神户有着大量外资修造船厂,在工部省的不懈努力下,这些外国资本逐渐被踢出出局。神户铁工所的创始人哈根原本也有一家船厂,最终也被收购成为工部省兵库造船所的一部分,只不过哈根来了个金蝉脱壳转手又成立了神户铁工所。

    在工部省这种近乎于仇视的态度下,每一家外资船厂倒下后,有人选择离开日本,有人选择留下。大浪淘沙最终都汇集到神户铁工所这最后一块阵地,在神户铁工所也倒下后,这些外国工程师尽管也得到过诸如兵库、长崎、小野浜造船所的邀请,但这些年可谓切肤之痛的教训告诉他们在日本是没有什么前途的,而清国天津的造船厂反倒成为他们最佳的选择。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戒念的小说帝国黎明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帝国黎明最新章节帝国黎明全文阅读帝国黎明5200帝国黎明无弹窗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戒念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梨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