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影响孩子一生的好习惯 §§第一章 行为好习惯(2)

本章节来自于 影响孩子一生的好习惯 http://www.lishu123.com/72/72898/

    当孩子有了计划的意识后,父母就可以让孩子来制订计划了。比如,去公园游玩,可以让孩子将一些活动,如划船、玩碰碰车等,按次序来安排。如果安排得合理,就按他的安排去做;如果安排得不合理,就需要向孩子说明原因。也就是说,孩子在制订计划时,父母可以参与进来具体指导孩子。这种实践性的锻炼最能培养孩子做事有计划的习惯。对于孩子自己的事,父母更应该让他自己来计划,这样他能更好地遵守自己的计划。

    3.告诉孩子,完成计划要循序渐进。

    很多孩子都有急躁的坏毛病,为了早日完成规定的任务,他们很容易产生急躁的心理。其实,“欲速则不达”,往往越想快点完成,偏偏会忙中出错。所以,要告诉孩子,完成计划要稳步进行,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

    4.让孩子严格执行计划。

    让孩子知道,计划一旦制订完,就必须严格执行,不能半途而废,这一点最重要。很多孩子也都会列计划,可是,计划列完就大功告成了。父母要告诉孩子,对于计划,要有“完成”意识,不可轻易放弃。如果制订的计划不能严格执行,计划本身也就失去了意义。

    5.教孩子每天做个总结。

    父母应该告诉孩子,古人提倡的“一日三省”非常有必要。反省可以让孩子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容易让他发现计划的执行情况,是否有所遗漏,有何偏颇,等等。所以,要让孩子养成每天做小结的习惯,以发现计划的不足和执行情况。

    【金玉良言】

    做事有计划不仅是一种做事的良好习惯,还反映了孩子做事的态度,是他能否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孩子做事没有计划,没有条理,无论做什么都很难取得真正的成功。而那些做事有计划的孩子,则事事都可以做得非常顺利。

    §§§11.重要的事情要先做

    最重要的事情先做,别无其它选择不要先做那些次要的事情。如果不作这样的选择,那将一事无成。

    ――(美国)德鲁克

    【经典事例】

    快到演动画片的时间了,冉冉要先看动画片,看完再写作业。爸爸不同意,冉冉就耍赖。爸爸拉过冉冉,说:“冉冉,爸爸给你讲个故事吧。”冉冉一听到讲故事,就有精神了。于是爸爸开始给冉冉讲故事……

    在一所学校的课堂里,老师对学生们说:“我们来做个实验吧!”

    老师往桌子上放了一个玻璃缸,然后拿出一些鹅卵石,把鹅卵石一一放进了玻璃缸中,直到放不下为止,老师问学生:“玻璃缸满了吗?”学生都回答说:“满了。”

    老师又拿出一袋小石子,把小石子也倒入玻璃缸中,晃一晃,然后又放了一些进去。老师笑着问学生:“这次玻璃缸满了吗?”学生们这回都没有敢回答太快,有的说“满了”,有的说“也可能还没满”。

    这时,老师又从桌下拿出一袋沙子,慢慢地晃着玻璃缸,倒了进去,问:“这回满了吗?”“没有满!”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回答。“很好。”老师笑着夸奖了这些聪明的孩子。

    称赞完学生,老师又从桌子下拿出一大瓶水,把水倒进了看上去已经被鹅卵石、小石子和沙子填满的玻璃缸。老师问学生:“从这件事你们学到了什么?”学生们纷纷发表看法,有一位聪明的学生说:“无论我们多忙,如果再挤一下,还是会有时间做更多事情的。”

    “你说得很对。”老师笑着说,“但是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另一个更为重要的道理,那就是如果不把大的鹅卵石先放进玻璃缸里,等小石子和沙子堆满之后,鹅卵石可能再也没有机会放进去了。同学们想过没有,什么是你们手中的鹅卵石呢?”

    爸爸的故事讲完了,冉冉想了一会,所有所悟地说:“爸爸,我知道了。我应该先写作业,写作业才是最重要的。”说完,冉冉便安心地写作业去了。

    【智慧点拨】

    每个人都拥有一天24小时,犹如那只玻璃缸,时间是有限的。为什么人们往往在同样的时间内演绎出不同结果的人生呢?实践证明,成功的人士总是会把有限的时间用到对自己最有意义、最重要的事情上去。

    在孩子成长的初期,父母一定要让孩子懂得什么才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只有让孩子掌握了生活的重点,孩子才能在成长中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于重要的方面,而不是事无巨细、杂乱无章地付出努力。

    父母要让孩子知道,在现阶段学习对孩子来说是最重要的事情,而玩耍、逛街、看电视等事情是次要的。让孩子在做次要的事情之前先问自己:“今天的学习任务完成了吗?”“我有必要做这件事情吗?”“做这件事情需要花费我多久的时间?”……这样,孩子就可以少做一些不重要的事情,从而节省出的时间和精力用于重要的事情上。

    【参考建议】

    让孩子学会先做重要的事情,不仅能提高孩子做事的效率,在思考事情孰轻孰重的时候,还可以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

    1.教孩子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

    父母要让孩子学会先做重要的事情,首先要让孩子知道哪些事情对自己来说是最重要的,只有充分认识到自己要做的事情与自己的关系,才有可能把事情处理好。

    父母可以指导孩子把自己要做的事情按照事情的重要及紧迫程度排列顺序,例如:

    第一类是重要而紧急的事情,如孩子马上要考试、测验;第二类是紧急但是不重要的事情,如完成每天的家庭作业;第三类是重要但是不紧急的事情,如提高阅读的能力;第四类是既不重要又不紧急的事情,这类事情如果时间不允许就可以不做。

    孩子若能学会按照这个顺序来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就可以保证把重要的事情完成,学习也会安排的井井有条。

    2.教孩子合理安排时间。

    孩子的时间观念并不强,他们做事往往不是按照事情的重要程度来安排时间,而是凭着自己的兴趣来安排时间,这样不但会造成了时间的浪费,还会影响到许多重要事情的进度。因此,父母一定要帮助孩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好习惯。

    要让孩子学会合理安排时间,首先要让孩子认识到时间的重要性。因为时间对孩子来说是非常抽象的,他们一般都体会不到时间的重要性,因此也就无法判断事情的紧迫程度。

    父母还可以教给孩子对自己所做的事情事先做一个详细的计划,计划中要将重要的事情安排在前面,这样可以让孩子学会有条理地生活,然后督促孩子按照计划行事,不要轻易更改自己的计划。

    3.让孩子学会取舍。

    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全面发展,而有的孩子兴趣也十分广泛。然而,多方培养并不是面面俱到,不仅仅是时间有限,孩子的精力也是有限的。所以,父母有必要让孩子学会取舍,在重要的事情先做的同时,不重要的事情可以不做。

    只有让孩子学会放弃那些自己没有明显优势的领域,才能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更重要的事情上,同时要让孩子懂得,必要的舍弃是更好的获得。

    【金玉良言】

    父母要让孩子知道,如果做事情的时候贪多,总想一下做成几件事,这种追求面面俱到的做法,反而会一事无成。如果分不清轻重缓急,就有可能错过大好的机会。重要的事情要先做,才能让人生有条不紊地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敢于取舍一些细枝末节的小事是让孩子学会高效做事的一个妙招。有所为有所不为,是成功者们的共识。

    §§§12.做任何事情都要尽全力

    我们应当努力奋斗,有所作为。这样,我们就可以说,我们没有虚度年华,并有可能在时间的沙滩上留下我们的足迹。

    ――(法国)拿破仑

    【经典事例】

    在美国一所教堂里,泰勒牧师对学生说,谁要是背出《圣经?马太福音》中第五章到第七章的全部内容,他就邀请谁去西雅图的“太空针”高塔餐厅参加免费聚餐会。

    《圣经?马太福音》中第五章到第七章的全部内容有几万字,即使是成年人背诵起来都有相当大的难度。所以,尽管参加免费聚餐会是许多学生梦寐以求的事情,但他们大部分都望而却步了。

    然而,班上一个11岁的小男孩却把这件事情记在了心里。他回家告诉母亲,母亲说:“如果你想去,你就竭尽全力把它背下来。看似不容易,只要你花时间、尽全力去做,就没有困难。”

    几天后,小男孩胸有成竹地站在泰勒牧师的面前,从头到尾、一字不落地背了出来。牧师不禁好奇地问:“你为什么能背下这么长的文字?”男孩回答:“我竭尽了全力!”

    16年后,男孩成了世界著名软件公司的老板,他就是比尔?盖茨。

    【智慧点拨】

    牧师的学生不只比尔?盖茨一个人,为什么只有他能够获得这次难得的机会?为什么16年后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比尔?盖茨”,而不是其他学生的名字?这一切并不是偶然,因为他在11岁时就具备了一个品质:认准了目标,尽全力去完成。

    比尔?盖茨的这种品质与他父母对他的教育分不开,母亲的鼓励,让他在实践中证明了尽力而为的好处。曾有一句谚语这样说:“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原意是指细微的失误,可导致巨大的差错。但也可以理解为,因为差一点而失去了整个机会。

    任何一位父母都希望孩子有自己的理想,有成功的事业和美满的生活。而这些成功和美满,如果不具备“尽力而为”的精神,也只能在得过且过中无聊度日。很多人都在抱怨时运不济,但从来没有反思过自己是否尽力。

    所以,请父母一定要给孩子的品质中种下“尽力而为”的种子,只有孩子愿意尽全力去做任何一件事情,事情不但会做成功,孩子的人生一定是灿烂而没有遗憾的。

    【参考建议】

    孩子做事是否尽心尽力跟父母对他的培养分不开,如果孩子能养成“要做,就做尽力做好”的习惯,孩子就会把这种惯性用在遇到的每一个事情中。而每一件使事情都会反馈给孩子应有的收获。

    1.做尽心尽力的父母。

    父母的行为以及所营造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很大。比如,家用电器的某一个部分坏了,父母是立刻找到合适的工具和零件去修补,以保证电器的正常运转,还是随便找了个零件的替代物安上去,凑活着能用就行了。这两种方式表现了父母的两种态度,而后面的态度让孩子学会了:差不多就行。

    孩子如果在这种氛围下成长,那么,“凑合”就无形中成为孩子对待事物的态度。这种态度一旦成为孩子的性格,“尽心尽力”就离孩子很远了。

    因此,父母一定不能小看家庭生活中的任何一个细节,因为细节积累起来就会影响孩子的个性和习惯。父母一定要把“尽力做好”的态度让孩子看到,孩子才会进一步学会。

    2.给孩子适当的“理想教育”。

    孩子是否会尽全力去做一件事情,也要看孩子对这件事情的重视程度。当孩子非常重视要做的事,心想着一定要达成目标的话,这种信念就会推动孩子去尽全力完成。只要父母不忽略对孩子的“理想教育”,孩子的这种信念就会逐渐形成。

    蔡浩然从小对书法感兴趣,父亲也很支持他学习书法。当书法老师展出的作品时,父亲就引导说:“浩然,你想想不想把书法学习到如此程度?”浩然点点头,父亲又说:“那我们从现在开始,就要听老师的话,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久而久之,你在书法方面一定会有成就。”

    于是,在浩然学习书法的过程中,父亲协助他设定了短期目标、长期目标和未来的理想,并在实施的过程中,鼓励他努力完成。当浩然泄气了,父亲就提醒他别忘了自己的理想。浩然一想到自己要达到的长远目标,就会尽力去完成每一个小目标。时间一长,浩然做任何事情都习惯了先制定目标,然后尽力而为,最后的结果都很不错。

    所以,父母应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注入“理想教育”,也就是“目标教育”。只有孩子有坚定的理想,“尽全力去做”就是自然而然的反应了。孩子也会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做事习惯。

    3.让孩子变得勇敢。

    孩子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会有困难,当困难当头,孩子是选择尽全力克服困难、完成使命,还是就此罢休。一个敢于尝试的孩子,其信念中就隐藏着“尽力”的想法;而一个遇到困难退缩的孩子,在偷偷告诉自己:“不行就算了!”这样的孩子很难“尽全力”做事情,因为他的力量都被害怕夺走了,即使“用力”了,这个力量也相当有限,孩子一生只能生活在遗憾中。

    父母要鼓励孩子去尝试,不要害怕失败,即使失败了也不要过分责备和埋怨孩子。孩子只有在摸爬滚打中练就自己勇敢的个性。遇到任何事情,才会发挥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完成。

    【金玉良言】

    一个能尽全力做事的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一定会比敷衍了事的孩子收获得多。而如何培养孩子尽心尽力做事的习惯,其根本,要看父母如果对待家庭的琐事、自己的事业等问题。只要父母有尽全力做事的习惯,孩子就不会敷衍了事。因为,孩子最崇拜的父母的人生字典里没有“应付”二字,这种态度会完完全全、不打折扣地“遗传”给孩子。

    §§§13.与好逸恶劳说再见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

    ――(中国)华罗庚

    【经典事例】

    两位女士在临近中午时刚忙完工作,其中一位说:“中午一起吃个饭吧!”另一位女士急着说:“不行,我女儿还在家等着我回去给她烧午饭呢?”

    第一位女士接着问:“你女儿都13岁了,应该自己能照顾自己了,家里肯定有很多菜,你让她自己烧点得了。”可第二位女士回答:“不行,她从来没自己做过饭,我怕油烫到她。”

    女士接着问:“那就让她去奶奶家吃饭吧,你中午赶回去多麻烦。”第二位女士焦急地回答:“不行,那条路虽然走过很多次,但从来没让她一个人走过,我必须回去。”说完,女士急匆匆地走了。

    【智慧点拨】

    现在的孩子物质生活都很充裕,吃好的穿好的,但失去了很多动手的机会。案例中的女士担心孩子做饭时,怕油烫到;孩子一个人走路,怕迷路或不安全,一切都是父母准备现成的。试问孩子什么时候才能学会独立呢?如果她第一次炒菜不被油烫到,那么她怎么知道炒菜时油会飞溅出来,她又怎么学会保护自己,保证下次不被油烫到呢?

    父母总是希望把最好的留给孩子,初衷是不愿意再让孩子吃自己吃过的苦,但是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学会了什么?学会的是懒散、享受、坐享其成。久而久之,孩子会变得没有责任心,甚至不知道怎么对自己负责。

    事实上,父母能留给孩子的财富永远是有限的,只有勤奋才能让孩子创造更多的财富。而劳动是培养孩子勤奋的最佳途径。劳动可以让孩子养成吃苦耐劳、尊重让人、勤俭朴实的好品质。所以,从现在开始,父母要让孩子积极投入到劳动中来,让他告别懒散和贪图享受的坏习惯。

    【参考建议】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告诫后辈:“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事事在劳力上劳心,便可得事物之真理。”可见,劳动是获得正知正见的最佳途径。对于孩子来说,劳动不仅能获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更能激发孩子道德、智力上的发展,所以,父母要让孩子摆脱懒惰的恶习,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1.不娇惯孩子。

    娇惯是导致孩子懒惰、不爱劳动的最根本的杀手锏,父母处理任何事情要理智的判断,不能什么事情都由着孩子的性子来,最终导致孩子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坏习惯。

    娇惯孩子的行为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无限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其实孩子更需要父母感情上的沟通和精神上的支持;二是过分保护孩子,剥夺了许多本应由孩子自己做的事情,从而限制了孩子的自我发展;三是剥夺孩子的劳动机会,使他失去了动手的机会。所以,父母要杜绝这三点,给孩子独立的生活空间。

    2.告诉孩子,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父母要让孩子明白“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所有的事情都是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努力去争取。而懒惰的人最终只会走向失败。父母还要让孩子认识到劳动的价值,树立自立的精神,慢慢培养他的劳动习惯。

    3.增强孩子的劳动意识。

    父母要重视孩子生活能力的培养,从点滴小事做起,增强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父母还可根据孩子的年龄为它安排力所能及的劳动。在孩子动手劳动时,父母要耐心地予以指导和鼓励。

    有时,孩子的劳动行为是好奇心所致,当满足了好奇心,他可能就不愿意再做了。这个时候,父母的表扬和鼓励可以使孩子的一时兴起变成一种习惯。所以,针对孩子的劳动行为和劳动结果,父母要多肯定。

    4.不让孩子贪图物质享受。

    《资治通鉴》言:“由奢入俭难,由俭入奢易。”曾经有一名大学生到大学报到,因为宿舍没有空调而跳楼自杀。所以说,贪图享受是孩子走向堕落的祸根,父母应该适当地让孩子吃点苦,改变他娇惯的性格。秦始皇的千年绝宠

    此外,父母要减少孩子的零花钱,因为过多的零花钱会使孩子养成乱花钱的习惯,也有可能导致孩子迷恋网络游戏,甚至走上歧途。

    5.不轻易说孩子“懒”。

    生活中,父母应尽量少用负面语言给孩子下定义,不要把“懒”的帽子轻易扣在孩子头上。父母经常说孩子懒惰,会给孩子一种心理暗示:“反正我也是懒,那么我索性就不做了。”所以,当父母遇到孩子懈怠的时候,应该提醒孩子去做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用否定的语言数落他。

    【金玉良言】

    父母要用自身行动教育孩子抵制好逸恶劳的思想,为他做出表率,不能光说不做。如果只知道让孩子去拖地,自己却看电视、休息,或者夫妻双方还在为谁来洗碗吵吵闹闹,那样势必会造成孩子厌恶劳动的负面情绪。

    §§§14.不给自己找任何借口

    前进的理由只要一个,后退的理由却要一百个。许多人整天找一百个理由证明他不是懦夫,却从不用一个理由证明他是勇士。

    ――(中国)李敖

    【经典事例】

    上小学2年级的唐颖,这次的小测验考试又没有考好。回家后,妈妈问她没考好的原因,唐颖说:“我答题的铅笔不好用,总是断铅。橡皮也不好用。老师总是走来走去……”

    妈妈打断了女儿的话,指着卷子上的错误说:“不是吧?你看,你的错误以前也犯过许多次了。这次明明是你没有改正错误,才导致又没考好的。”

    “可是……”

    “没有可是!”妈妈郑重地对女儿说,“错了就是错了,找到原因改正还是好孩子。你找一些借口来,无非是想证明错不在你。可是,这样对你又有什么好处呢?就拿考试来说,你的错误依然存在,还是没有改正不是吗?”

    看到唐颖委屈地开始掉眼泪,妈妈笑笑,拿纸巾擦去女儿的泪水,缓和了语调说:“一次失败没什么的,改正了,下次记住不再错不就好了?所以,以后不要再为过错找借口,只要诚实勇敢地面对就好了,记住了吗?”

    唐颖点点头,在妈妈的帮助下,开始修改试卷上的错误。

    【智慧点拨】

    许多孩子都出现过唐颖这样的情况,孩子会为自己的一些不妥当的行为找借口,一种是想证明自己的清白,或者是想减轻自己对所犯错误的责任承担。还有一种情况是逃避心理,逃避他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在这种时候,父母应该像唐颖的母亲那样,采用合适的方法来让孩子意识到,遇事总给自己找借口,对于解决事情是行不通的。

    借口是让人暂时逃避困难与责任的“有效方法”,通过借口,人们可以获得一些慰藉。而给自己找借口的恶习一旦养成,那么一个人的未来成长将会受到不小的负面影响。而孩子的寻找借口的行为,有很大程度上也是在推卸责任,是在满足自己的虚荣感,这种行为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

    因此,父母要及时发现并阻止孩子为自己寻找借口,要让孩子正视自己的一切,勇敢担当起应有的责任,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将问题解决掉,为自己的人生积累必要的经验。这样才能让孩子成为一个可以独立处事的人。

    【参考建议】

    借口就像是伤口外的漂亮外衣,尽管看来很华丽,但伤口却并没有治好。若是掀去华丽的外衣,伤口依然在滴血。因此,扔掉借口,忍着疼痛治愈伤口,彻底解决病痛,才会拥有真正的健康。

    1.让孩子勇敢面对失败与不顺利。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有成功的就有失败的,有顺利完成的也有找不到办法的。而面对失败的、无法做成的事情的时候,就会有人找这样那样的借口,来为自己掩饰,为自己开脱。

    因此,父母要鼓励孩子,让他明白失败并不可怕,让他知道世界上没有不可能的事情。通过引导让孩子能够勇敢面对失败与一切不可能,让他不再寻找任何借口,那么孩子处理事情的能力便会在锻炼中得到提高。

    2.帮助孩子找准问题所在。

    有时候,正是因为孩子的借口,才会让父母与孩子都忽略掉问题的本质所在。因此,父母应该在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帮助他分析问题,找到出问题的原因。只有找到根源,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宋威上小学4年级,这次期中考试,他的数学成绩十分糟糕。而面对妈妈的询问,他只是敷衍道:“这次是粗心了,所以才考这么差。”

    而妈妈也默认了他的说法,只要他下次注意。但爸爸却走了过来,拿起他的试卷仔细看了一遍,然后要宋威再从头仔细做一遍卷子。

    做完后,爸爸检查,发现错的地方还是错,他看着宋威,微微一笑说:“宋威,你确定你是粗心吗?”

    听了爸爸的话,宋威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原来这次考试测验的知识,他并没有掌握得很好。爸爸见状,却并未责备他,只是拍拍他的肩膀说:“好了,今天虽然考试结果不好。但你收获也不少,祝贺你找到了你失败的原因!那么,下面该做什么你知道了吗?”

    宋威惊讶地看着爸爸,然后会心地笑了,他立刻投入到了对课本知识的学习中。

    学习与生活中,孩子的失误在所难免,父母要向宋威的爸爸学习,善于观察孩子,并善于帮助孩子找准问题的所在,以便他未来更好地解决问题。

    3.引导孩子寻找解决办法。

    失败者总在为自己找借口,成功者就会为自己找方法。问题的出现并不可怕,只要有正确的态度,并且找对解决的方法,那么问题就会变成成长道路上的经验。所以,在孩子遇到问题,并“积极”为自己寻找借口的时候,父母除了鼓励孩子正视问题外,还要引导孩子让他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若是问题很简单,父母要让孩子自己面对处理,这样可以锻炼孩子的应对能力;若是问题超出了孩子的能力范围,父母可以给予适当的引导与帮助。

    【金玉良言】

    为自己的失误和不顺找借口,是每个人不自觉就会有的行为。而一旦借口找到了,那么一个人前进的脚步就已经不自觉地缓慢下来。若是想要孩子在人生前进道路上勇敢前行,父母一定要告诫孩子,不为自己寻找任何借口,只有努力解决了问题才能更接近成功的目标。

    §§§15.善于珍惜每一分钟

    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

    ――(英国)莎士比亚

    【经典事例】

    美国近代著名的小说家爱尔斯金在小时候曾经学习钢琴。

    有一天,他的钢琴教师问他:“你每天要练习多长时间的钢琴?”爱尔斯金说:“每天大概练习三四个小时吧!”老师说:“你每次练习,时间都很长吗?”“是的,我觉得这样效果可能会更好。”爱尔斯金回答说。

    老师反驳道:“不,不要这样!你将来长大以后不会每天都有长时间的空闲来练琴。你可以养成习惯,一有空闲时间就练习几分钟。把小段的练习时间分散在一天里面,这样弹钢琴就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了。”

    爱尔斯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很想兼职从事文字创作。可是工作很忙,所以他一直没有时间动笔。后来,他突然想起老师对他说过的话。于是,每当有空闲,他就坐下来写几百字。出乎意料的是,一个月之后,他竟然积累了相当多的稿子。

    后来,爱尔斯金用同样积少成多的方法创作了长篇小说,并最终成为美国著名的小说家。

    【智慧点拨】

    凡是有成就的人,都是珍惜时间的楷模,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热爱生命的人是不会浪费时间的。

    现代文学家朱自清在《匆匆》中这样描述:“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是的,时间是永不会倒流或停止的,所以,父母一定要让孩子知道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不轻易让时间白白流走。

    让孩子拥有良好的时间观念有助于他的健康成长,而守时、惜时的孩子往往心智的成熟程度较高,因为他很容易建立起健康规律的生活习惯,学习的效率也比较高。珍惜时间的孩子往往拥有自信、乐观的精神,对外交往的能力也比较强。相反,没有时间观念的孩子学习效率差,而且活动的目标性差,做事很难取得成功。

    所以说,父母一定要培养孩子珍惜时间、善于利用时间的良好习惯。只有让孩子学会珍惜时间,他才会懂得在有限的人生中去勤奋和努力。

    【参考建议】

    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在《劝学》中写道:“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诗中劝诫人要在年少的时候勤奋学习,若是空掷了光阴,到老的时候就会后悔了。作为父母,一定要让孩子认识到时间的重要性,学会珍惜时间。

    1.让孩子树立时间观念,增强时间意识。

    许多孩子不珍惜时间是因为没有树立起时间观念,父母可以利用别人珍惜时间的事例来教育孩子,让孩子认识时间的价值。如:居里夫人为了节省时间,每天只在实验室里吃几片面包;**在学生时期每逢节假日总是到图书馆去读书,早晨去的最早,而傍晚又出来的最晚,他就是这样分秒必争地学习,从而为日后领导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积累了渊博的知识……父母可以通过各种事例,让孩子逐步认识到时间的重要性,从而逐步地树立起时间观念,增强时间意识。

    2.教孩子有效利用黄金时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物规律,孩子也是如此。孩子常常会感觉在每天相同时间段内,若心情较好学习效率就比较高,而情绪不稳定时,学习效率就会降低。在一天当中,早晨和上午的学习效率就比较高,而下午和晚上的学习效率就低。可见,孩子的学习存在着一个最佳的学习时机。

    当然,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又各自有别,父母可以让孩子注意观察自己的学习效果,掌握自己最佳的学习时间段,然后把学习的重要内容安排到最佳的时间里去学习,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最大限度地利用好黄金时间。

    3.教孩子利用零散的时间。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成功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一个成功的人,必定会珍惜生命中的每分每秒,让经验随着时间积少成多。所以,父母一定要让孩子学会利用零散的时间,让孩子在有限的时间里能够创造更高的效率。

    4.让孩子做一个守时的人。

    珍惜时间不仅仅要珍惜自己的时间,也要珍惜他人的时间。让孩子做一个守时的人,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也是对自己的良好制约。一个在时间上都不守信用的人,往往是很难得到别人的信赖的。

    让孩子做到守时不仅可以加强孩子的时间观念,同时也会提高孩子的诚信和责任感。父母要从生活的点滴中培养孩子的守时意识,例如,作业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与老师、朋友约好了几点见面,就一定要按时到达;让孩子按时上学不要迟到,放学后要按时回家……久而久之,孩子的时间观念就会增强,就会成为一个守时的人。

    【金玉良言】

    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让孩子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珍惜学习的机会。只有珍惜时间的人才会知道在有限的人生里去努力和拼搏,从而实现自己的梦想,而浪费时间就会荒废学业,最终碌碌无为。

    §§§16.学会与他人分享

    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诉,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

    ――(英国)培根

    【经典事例】

    一天,一位母亲和8岁的女儿坐在公园的椅子上休息。母亲拿出了从家里带来的饼干等零食,准备和女儿一起分享。不一会儿,一个小男孩和奶奶也坐在了旁边的椅子上。小男孩看到这边的情景,不由自主地走了过来。这位母亲拿出一袋独立包装的饼干,给女儿说:“去给这个小弟弟一袋。”女儿毫不犹豫地把饼干给了小弟弟,还说了声:“弟弟,请你吃饼干!”

    小男孩的奶奶看到之后,忙说:“哎呀,快谢谢小姐姐。”

    “谢谢小姐姐。”伴着小男孩稚嫩的声音,四个人都笑了。

    【智慧点拨】

    这一幅公园内和谐的画面,如果缺少任何一个人的“表演”都是不完美的。小女孩能够毫不犹豫地把饼干给素不相识的弟弟,可见她平时所受的家庭教育中一定有“分享”的内容。而小男孩奶奶大方的接受和感谢,让每个人在“施与”和“接受”中感受到了分享的快乐。

    分享不外乎分享物质和分享精神。但从分享物质而言,自古就有一句老话“财散则人聚,财聚则人散”,这里面的“财”不仅仅指的是钱财,更广泛指是物质。当一个孩子学会了与他人分享物质,自然就有了良好和广泛的人缘。

    而且,当一个人遇到让自己高兴的事情时,都会急于告诉最亲密的亲友。这个急于告知的行为表示出:与他人分享是一个人最本能反应。如果孩子遇到快乐的事情时,根本不想与任何人分享的话,说明孩子的内心是落寞和孤独的。

    因此,如果父母不想让孩子活得自私和孤独,就一定要培养孩子与人分享的习惯。因为与人分享是快乐的根本。

    【参考建议】

    孩子在学着与人分享的同时,就是在舍弃自私和吝啬。这个过程,孩子更可以体会到精神上的喜悦。那么,父母要如何帮助孩子呢?

    1.父母要学会分享孩子的给予。

    “分享”是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一方愿意把自己的东西“分”出去,而另一方也很愿意“接受”,如果少了任何一方的动作,都不能算是成功的分享。作为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大方地把自己的东西与他人分享,但是,父母有没有扮演“接受”的角色呢?

    很多时候,当孩子主动把食物给父母,父母是不是会说:“你吃吧,妈妈不吃!”有的父母甚至会不耐烦地说:“顾好你自己就行了。”父母的这种回应就是在拒绝孩子的分享,时间一长,孩子因怕遭到拒绝就不愿意分享了。

    因此,父母应该大大方方地接受孩子的给予,如果实在不想吃,也可以说:“谢谢,你先放到这里,妈妈一会儿再吃!”这样,孩子至少能感受到父母愿意接受的。如此一来,父母和孩子之间就真实地把“分享”落实在自己的生活中了。

    2.让孩子明白“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的道理。

    儒家经典《弟子规》有一句“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意思是,当遇到吃饭、入座等时刻,应该年长者先来,而年幼者在后。如果孩子懂得这个道理,并试图去做时,孩子的分享意识就从礼让中自然建立起来了。

    母亲在女儿诺恬3岁时,就引导她落实《弟子规》的这句经句。无论家里有什么水果食品,当诺恬想吃的时候,母亲都会提醒她,先给爷爷奶奶,再给爸爸妈妈,最后是自己。教过几次之后,小诺恬都能主动先让长辈们吃,然后再给自己。

    而且,每次开饭时,母亲都不会让诺恬第一个坐上去。因为当孩子急于第一个坐上去时,心里想到的一定只有自己。而这种自私的念头,会阻碍孩子分享意识的形成。

    由于诺恬母亲对其良好的教育,她上小学后更是经常把自己的食物、玩具借给同学们玩,同学们都很喜欢和她在一起。

    因此,父母可以让孩子在“先后顺序”中自然养成分享的观念。一个懂得“长者先、幼者后”的孩子所表现出来的是礼让。“与人分享”对于这样的孩子而言,是再容易不过的一件事情。

    3.让孩子懂得,适当的“享”是一种礼貌。

    父母在培养孩子分享意识的同时,是否注意培养孩子“享”的意识。比如,当别人很热心地把东西给孩子的时候,孩子是不是很直接地说:“不要!”此时,父母该引导孩子说声“谢谢”来感谢对方的好意。

    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一方很热心地要与人分享,而另一方也很固执地不接受分享,此时,会让分享者很尴尬。父母要让孩子明白,“接受”有时也是一种礼貌。

    4.成全孩子的精神分享。

    当孩子特别愿意给父母讲述身边发生的事情时,父母一定不要拒绝孩子或者打击孩子,应该耐心倾听孩子的讲述,认真和孩子沟通想法,正确引导孩子的思想。父母的这种态度就是在成全孩子的精神分享。

    一个人的一生中,能找到一个可以分享的精神的对象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因此,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要扮演这样的角色。如果父母总是打断孩子的语言,如果孩子再在学校也找不到一个能聊天的朋友的话,孩子就无法在实践中学会与人分享精神世界。那么,孩子的内心无疑是冰冷而孤寂的。

    【金玉良言】

    一个愿意与他人分享的孩子总是生活在满足和快乐中,因为分享的过程不是失去,而是得到。父母用心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是给孩子建立幸福生活的基础。而培养的同时,父母更应该以身作则地把“不吝啬”、“大方给予”、“欢喜接受”等高尚品质展现在孩子面前。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与人分享。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未知的小说影响孩子一生的好习惯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影响孩子一生的好习惯最新章节影响孩子一生的好习惯全文阅读影响孩子一生的好习惯5200影响孩子一生的好习惯无弹窗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未知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梨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