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影响孩子一生的好习惯 §§第二章 学习好习惯(1)

本章节来自于 影响孩子一生的好习惯 http://www.lishu123.com/72/72898/

    §§§17.让兴趣成为学习的动力

    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与他是否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重要的关系。这些良好的习惯包括,是否有学习计划,想象力是否丰富,记忆力如何,会不会细致观察,是否能够集中注意力,课堂上是否积极发言,是否掌握了预习、复习、考试的方法和技巧,是否会使用工具书,是否重视实践,甚至是否会休息、懂得劳逸结合,等等。看起来,这些都是一些“小事”,但孩子如果把这些所谓的“小事”都培养成了自身的习惯,那他就一定会学习,具备强大的学习力,取得好成绩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我认为对于一切情况,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

    ――(美国)爱因斯坦

    【经典事例】

    郑阳从5岁开始学习钢琴,为了支持女儿学琴,爸爸专门托国外的朋友买了一架进口钢琴。可是至今这架钢琴已经闲置5年了,除了刚开始时弹了一段时间,后来几乎就再也没有弹过。

    一天,郑阳看见同学古筝弹得非常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向爸爸妈妈表达了学习古筝的想法。爸爸担心女儿是3分钟热度,于是问:“这次你决定学多久?”郑阳不好意思地说:“不知道,反正我挺喜欢的。”爸爸继续问:“那钢琴呢?”郑阳继续说:“我不是不喜欢钢琴,而是那架钢琴太昂贵了,我怕弹坏了。”这时爸爸才恍然大悟,原来是昂贵的钢琴让女儿产生了压力,所以使她失去了兴趣。

    第二天,爸爸买了一架古筝,并对她说:“阳阳,爸爸给你买了一架古筝,你放心,这次的古筝很便宜,是最一般的那种。你先慢慢学,如果没兴趣了也没关系,反正不贵。如果有兴趣,爸爸日后再给你买架好的。”听了爸爸的话,郑阳欣喜万分,受到爸爸莫大的鼓励。

    后来,郑阳果然对古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使之成为她的一项特长。

    【智慧点拨】

    兴趣是孩子在没有压力、没有负担的条件下产生的。郑阳为什么放弃了钢琴?因为昂贵的钢琴寄予的是父母很高的期望,过大的压力使她逐渐丧失了兴趣。而学习古筝完全没有压力可言,又得到爸爸的支持,自然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大多数人都有一种体验:一旦对某个问题或知识感兴趣了,就会全身心地投入,集中精力,带着极大的热情去学习。但是如果对某一事物没有兴趣的话,任凭勤奋努力都难以在这一领域成为出类拔萃的人。

    一项调查表明: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可以增强他的观察力、注意力和记忆力。由此可见,兴趣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它是孩子的智力得以发展的必要心理条件。

    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环境影响形成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孩子的学习、探索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所以,父母要想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要想培养孩子某一方面的特长,长久的兴趣是关键。

    【参考建议】

    儒家经典《论语》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意思是说:知道一门知识的人,不如喜欢它。喜欢它,不如从心里以他为兴趣。这句话揭示了学习最重要的不是内容,兴趣才是关键。所以,父母子要把兴趣作为培养孩子的核心。

    1.明确孩子学习的目标。

    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首先要明确学习目标,这样才能让孩子产生前进的方向。有了前进的方向后,父母只要需要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孩子学进去了,再经过他自己的钻研,取得成功和突破,兴趣自然而然就产生了。所以,确立孩子的学习目标是关键。

    2.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父母要从观念上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学习本身是乐趣,而不是负担。所以,父母要从心灵上解放孩子,不能把考试成绩看得太重要,更不能把它当成炫耀的工具,来增加孩子的负担。

    当孩子面临考试时,父母可以适当地教孩子一些应试技巧,比如,让孩子遇到难题先跳过去,从容易的题目开始做起,把握有效的得分点,有时间再做难题等方法。对于偏科现象,父母不要只把眼光着眼于弱项科目,要鼓励他保持长项优势的同时,补习弱项。

    3.善于发现孩子学习之外的兴趣。

    父母应该培养孩子学习之外的某一方面特长,以丰富他的课余生活。孩子一般好奇心比较强,往往对许多事物都充满了兴趣。父母要善于观察,经常和孩子多沟通,发掘孩子某些方面的天赋,作为特长来培养。

    同时,不同性格的孩子,会有不同的爱好。父母不能盲目跟风或者将自己兴趣当成孩子的兴趣来培养,一定要尊重他的选择。

    4.不要让兴趣成为孩子的负担。

    大多数父母培养孩子某项特长是以考级、比赛为目的,事实上,这些措施都只是检验学习程度和水平的一种方式,父母千万不要让孩子为了考级而学习。切忌在孩子练琴或学习偷懒时,教训孩子:“你怎么还不去练琴,你知道为了让你学琴,花了多少钱吗?”这种话无疑会增加孩子的负担,使他丧失学习兴趣。

    【金玉良言】

    鼓励是提高孩子学习兴趣的关键,孩子的每一次成绩的提高都值得表扬。但父母的鼓励声一定要真诚,表扬要具体,这样他才能够对学习产生兴趣。此外,父母不能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作比较,以免孩子产生抵触情绪。

    §§§18.制定合适的学习计划

    计划的制定比计划本身更为重要。

    ――(美国)戴尔?麦康基

    【经典事例】

    刚上小学3年级,赵宁就觉得劳累无比。她是个好强的孩子,所以她每天的学习安排都很紧,除了课本上的知识,她还自觉地学习一些课外相关内容,另外她还报名参加了不少学习提高班。

    看着孩子疲惫的样子,妈妈疼在心上,同时她也感觉,孩子的学习尽管刻苦,但还是有问题的。于是在一天晚饭,妈妈对赵宁说:“学习要有计划,而不顾身体的学习也是不可取的。再说,一个学生也不只是学习好就行的,还要身体好,有好品德。”

    赵宁安静地听着,但她也有些迷惑,妈妈看了出来,她拿出纸笔说:“这样吧,让我们一起定一个适合你学习情况的学习计划。有了计划,你的学习就不会显得紧张,同时还能有锻炼身体的时间。你看怎么样?”

    听了妈妈的话,赵宁点点头,母女俩很快制定出合适的计划内容。而按照计划学习的赵宁,身体健康,学习优秀,各方面全面发展,真正成为了一名好学生。

    【智慧点拨】

    竞争激烈的年代,就连孩子都能感受得到紧张。有不少孩子就如赵宁一样,尽管自觉地给自己加量学习,但是却没有计划。其实,有时候没计划的学习,往往会有事倍功半的效果。在这个时候,父母要向赵宁的妈妈学习,帮助孩子制定一个合适的学习计划,让孩子张弛有度地学习,这样才能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制定计划对于一个人的生活很有必要,而制定合适的学习计划,则会对一个人的学习有极大的帮助。按照计划进行的学习,还可以帮助人克服学习的懒惰和倦怠。同时,学习计划还能让人看清楚学习的进度,在给予自己学习评价的同时,还能为未来的学习做一个展望。

    因此,父母要帮助孩子制定合适的学习计划,让孩子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学习计划的目的,就是让孩子能够有计划地进行知识的吸纳。

    【参考建议】

    我国明代文人朱柏庐在他的《朱子治家格言》中曾经说过:“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意思是说,凡事都要事先计划准备,不能临时忙乱。而学习也是一样。毕竟,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有计划地安排好学习,既能提高学习兴趣,也能通过合理安排学习时间,让自己在学习的同时得到放松。

    1.让孩子明确学习的目标。

    每个孩子的基础都各不相同,只有合适的学习目标,才能让孩子在学习中获得进步。因此,父母要帮助孩子正确估计自身的知识与能力,了解自己在学习上的漏洞与不足。通过对自己的正确估计,父母要让孩子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既不能太高,那样会因为高不可及而使学习失去动力;同时也不能定太低的目标,那样对于孩子的进步有弊而无利。

    2.帮助孩子合理安排时间。

    学习的时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必须要有的时间,即完成课堂老师布置的作业,以及复习与温习课本上的知识。而另一种,则是自由的学习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可以学习书本之外的知识。

    对于这两种时间,父母要帮助孩子合理安排。既不能只进行课本学习,而没有拓展学习,那样会让孩子的知识学得过于死板,同时又不能让课外的学习占用了课本学习的时间,那样又会让孩子学习的重心发生偏移。

    另外,对于学习时间的安排,除了要分清课内与课外学习的主次,同时还要留出机动的时间来,以作为学习内容的补充时间,即学习时间要安排得合理而充分。

    3.让孩子的学习计划要区分出重点。

    学习有重点与非重点,而学习计划的制定也要区分出重点。因为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对于无限的学习内容,就必须要有重点。所谓计划中的重点,一是指自己学习中的弱科,二是指知识体系中的重点内容。因此,一定要集中时间、集中精力来攻下重点。但是,对于非重点的内容也不能忽视,要恰当地安排学习内容的比例,保证摄取知识的全面。

    4.让孩子做到“长计划,短安排”。

    孩子的学习是一个长过程,但是,也不一定要让孩子一直就对着一个计划做一个安排。那样时间长了,将会影响孩子学习的兴趣。所以,父母可以帮助孩子采取“长计划,短安排”的方法。即在一段较长时间内应当有一个大致的学习安排,而每星期、每天也应该有个具体的计划。

    而将大计划分开进行,也能让孩子在完成一个又一个的小目标中尝到成功的喜悦。这对于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也大有好处。

    5.孩子的学习应该面面俱到。

    其实,学习计划并不仅仅限于文化课,一个人应该是德智体全面发展,除了文化课的学习,其他方面的学习也要同时进行。因此,在孩子制定学习计划的时候,父母还要注意提醒孩子,除了文化课的安排,锻炼身体、家务劳动、培养课外兴趣等时间也要同时安排进去。这样,孩子的学习才能算作是全面。

    【金玉良言】

    学习无止境,但是学习应该有计划。没有计划的学习,除了枯燥无味,也会对孩子的身体造成损害,而且,最后也不会有什么学习成果。而合适的学习计划,则会让一个人的学习事半功倍,不但能够灵活掌握知识,其他各方面也能同时得到发展。

    §§§19.丰富自己的想象力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美国)爱因斯坦

    【经典事例】

    有一天,妈妈正在做包子,6岁的小女儿坐在旁边的小凳子上看着。女儿忽然提出了一个问题:“妈妈,你能不能告诉我,星星是从哪儿来的?”妈妈并没有急于回答女儿的问题,而是说:“你想想看呢?”

    女儿出神地望着妈妈揉面的动作,边想边看着妈妈揉面,揪面团,擀面皮,包包子……看了一会儿,女儿突然高兴地说:“妈妈,我知道星星是怎么做出来的了,是用做月亮剩下的东西做的,对吧?”

    妈妈先是愣了一下,然后激动地亲吻了自己的女儿:“宝贝,你的想象可真奇特呀!”爸爸听说了这件事,也非常高兴地夸奖了女儿,并拉过女儿给她讲起女娲造人的故事。

    【智慧点拨】

    很多时候,孩子的“奇思妙想”可能会遭到父母的打击,也许有的父母会说“星星本来就有,有什么好想的?”“你就会想这些没用的东西,学习为什么不多用点心呢?”

    父母常常会在不知不觉中将孩子引入一个不需要想象、只需要记忆的模式中去。这样孩子最终就会变得像大多数人一样,只会重复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而不会进行突破和创造以及创意性思考。

    很多父母认为,想象只是一种空想不切实际,但事实证明众多的发明创造都来自于最初的创意性想象。可是,人类若没有想象过像鸟儿一样飞翔在蓝天,就不可能制造出飞机;若没有幻想过乌托邦,就不会有追求社会进步的动力……

    若只是把孩子的思想囚禁在已经存在的现实世界里,孩子的思维就会只处于固定的模式,而无法做出新的超越和突破。事实上,培养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可以让孩子对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大胆的设想,而不会只固守在现有的知识里做一个知识的重复者。

    【参考建议】

    一个心中没有梦想的人,就没有努力的方向,而受到禁锢的心灵也到达不了自己想要的高度。想象力是梦想的翅膀,人类的每一项发明都离不开发明者最初创意的设想。父母不应该禁锢孩子的思想,而应该鼓励和引导孩子丰富自己的想象力。

    1.允许孩子奇思妙想。

    孩子虽然没有成人那么多的经验知识,但却可能更富有想象力,因为孩子很少被限制于固定的答案和思维模式。

    孩子想象力的成长所需要的土壤是宽容、放松、自由而且多样的。因此,当孩子对一个早已不是问题的问题进行思考的时候,请允许孩子“奇思妙想”。

    2.给孩子留出想象的空间。

    由于好奇,孩子对这个世界常常会有很多的问题。很多时候只要孩子问,父母就会赶快回答,生怕破坏了孩子的“求知欲”,结果孩子便会习惯于得到一个标准答案,而懒得去思考,更不用说想象了。

    面对孩子的好奇,父母应该为孩子留出想象的空间,让孩子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孩子通过想象,为自己的问题而作出回答时,父母一定不要“启发”孩子说出自己心中预定的答案,而是应该引导孩子多思考,通过想象对问题的答案尽情发挥。如果父母对孩子通过想象得出的答案直接否定,久而久之,孩子就只能说出父母需要的答案了,甚至如果孩子不知道标准答案在哪里,就干脆不去思考了。

    在孩子说出自己想象中的答案时,父母可以对孩子说:“很好!还有吗?还可以怎样呢?”这样不仅鼓励和肯定了孩子的想象力,而且又给了孩子想想的空间。孩子会因此而在遇到下一个问题的时候,他就会更加努力地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

    3.引导孩子去想象。

    父母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也常常会向孩子提出许多问题。比如“1+1=?”“‘花’用英文怎么样说?”“今天老师上课都讲了哪些内容呢?”很多时候,父母向孩子提出的问题常常都是一些“封闭式”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几乎都只有一个,而孩子也只能作出一种回答。

    孩子不是重复知识的工具,而问题也不该是父母检查孩子学习的手段。试想一下,如果孩子说“1+1=3”,父母会不会失望或生气呢?

    激发孩子的想象力,需要的恰恰是那些开放式的问题,是允许孩子自由发挥的问题。比如:妈妈和孩子一起看汽车的图书时,可以问孩子:“你能想象未来的汽车会造成什么样子吗?如果让你设计一部汽车,你会怎样做呢?”孩子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一定会充分发挥他的想象力。也许他会告诉父母他想要的汽车是带翅膀的、会飞的,也许会说未来的汽车是可以在水中游泳的。在孩子回答问题的时候,父母千万不要操之过急地去更正或者打断孩子,而是要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想象充分发挥。

    父母只有经常给孩子提一些开放式的问题,让孩子用多种答案来回答问题,才可以启发孩子的想象力,同时也能够激发孩子的求知欲。

    4.丰富孩子大脑中表象的储存。

    表象是外界的事物在人的头脑中留下的影响,是具体的形象。表象是孩子想象的基础材料,所以孩子头脑中表象积累的多,就有进行想象的丰富资源。父母可以带孩子去博物馆参观,去郊区游览,参加各种公益活动或者探访亲友,这样可以让孩子记住许多的表象。

    父母还可以让孩子用语言描述和写日记等方式,把自己头脑中的表象再现出来,孩子在记录或者口述的过程中,一定会带着自己的想象和情感去描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从而丰富自己的想象力。

    【金玉良言】

    父母要知道,一个真正的人才不是那些墨守成规的人,而是那些有丰富想象力和探索精神的人。所以,父母要善于激发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大胆去想象和创新。拥有自己的想法的孩子,才会拥有自己想要的人生。

    §§§20.培养不凡的记忆力

    应当用不断的复习来防止遗忘,而不是等到记忆以后再重新去记。

    ――(俄国)乌申斯基

    【经典事例】

    一位父亲特别善于用“回忆法”来训练孩子的记忆力。每天晚上,上3年级的儿子把作业教给父亲签字的时候,父亲都要帮助他回忆昨天学习的内容。

    有时,在儿子写作业之前,父亲就告诉他一会儿要问他几个单词的拼写,通常这几个单词都是儿子不太容易掌握的。

    当儿子实在无法“回忆”起来,父亲也不会让他立刻去找答案,而是说:“再想想看。”儿子嘴里边念叨着问题,边冥思苦想,最后还是没想起来。

    但是,这个过程儿子对这个问题本身熟悉了不少,直到找到答案时印象也会异常深刻。后来,儿子学会了父亲的方法,并把这种“回忆法”用在了以后的学习中,学习效果非常显著。

    【智慧点拨】

    这位父亲的方法很好,因为每一个人的大脑在记忆之后都会有一个遗忘规律。这个规律就是:随着时间到推移,忘记是先快后慢。就是说,对于孩子刚开始接触的内容,很快就会忘记,但如果能够及时回忆和复习,忘记的速度就会减慢,直到不再忘记。这位父亲的“回忆法”就是利用遗忘规律来帮助孩子提升记忆能力。

    一个孩子的记忆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培养和锻炼出来的。记忆力强的孩子,肯定有过大量记忆或者不间断记忆的训练。比如孩子上幼儿园时,父母会问:“你中午在幼儿园,吃了些什么?”孩子会开始搜索记忆库,并试图把答案告诉父母。那么,这种对话,就是简单的记忆训练。而这种训练频繁地出现在孩子的生活中,久而久之,就为孩子积累了一定的记忆基础。

    而记忆力好是学习效率高的必要因素,孩子如果没有强大的记忆力,学**会在“吃力但不见效”的无奈中徘徊。因此,父母不可忽略对孩子记忆力的培养。

    【参考建议】

    英国著名作家德?昆西曾说过:“记得越多,记忆力就越强,你越相信自己的记忆力,它就越可靠。”看来,只要孩子相信自己有强大的记忆力,并把记忆训练落实在学习中,“大脑储存功能”一定会获得充分的利用。

    1.帮助孩子在点滴的学习中打下记忆基础。

    父母最好让孩子在学龄前熟读一些唐诗、童蒙经典等,这个熟读成诵的过程就是在开动大脑的记忆功能。等到孩子上学之后,父母一定让孩子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因为,学习本身就是记忆能力的训练。

    比如,今天老师教的生词,晚上回到家,孩子是否还“记得”怎么读。老师教得数学计算,孩子是否还“记得”计算方法。所以,并不一定是“背诵作业”才是记忆力的培训。而学习本身就离不开记忆,孩子不记得没关系,作业就是最好的复习,也是记忆力的又一次锻炼。

    因此,父母在孩子上学的初期,千万不能忽略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孩子记忆力的基础就是在这最初和点滴的学习中形成的。

    2.让孩子尽量多次数地接触需记忆的内容。

    一个人记忆力强不强很多时候跟他接触内容的次数有关系。比如,孩子在学习汉字的时候,要想把这一个汉字深刻记住,那抄写10遍肯定比抄写5遍记得牢。因为,记忆的次数决定了记忆的深度。接触次数不一样,刺激大脑神经深度就不一样。

    梁群的母亲是英文老师,她知道学好英语的捷径就是勤奋。只要多背诵,英文成绩一定好。当梁群在接触新单词的时候,母亲就把相关单词做成英汉对照卡片,贴在家里的不同地方,书柜上、墙上、沙发扶手上、镜子上……只要眼睛能看见的地方,都有单词的身影。

    梁群在用心背过单词之后,只要在家里活动都无形中会“复习”到这些新单词。不由自主就印象深刻,不知不觉地就记住了。

    梁群母亲的方法的确是学习英语者常用的方式,简单而且有效。因此,父母可以借鉴类似的方法,让孩子尽可能地多接触学习内容,以加强记忆能力。

    3.帮助孩子寻找并掌握一定的记忆方法。

    所谓记忆方法,就是前人总结出的一些容易掌握记忆内容的办法。比如,把圆周率π=3.141592653589793284626用与数字发音相近的谐音字,编成一首歌谣:“山顶一寺一壶酒,你乐,苦煞我,把酒吃,酒杀你,不死,乐而乐。”这样记忆,就会比单纯记忆数字要容易得多。那么,孩子如何获得好的记忆方法呢,可以通过问老师、问同学、查网络等方式。

    如果孩子总是苦于找不到最佳的记忆办法时,不是方法的问题,而是记忆的基础没有打好,那就让孩子老老实实去熟悉记忆的内容吧。

    4.鼓励孩子把需要记忆的东西“读出声”。

    科学研究表明:仅用视觉去获得的知识,能够记住25%,由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住15%,若把视觉与听觉结合起来,能够记住65%。所以,“读书”可能比“看书”更容易记住。而且,反复读诵就是在打通听觉记忆系统,容易形成超强的记忆能力。

    另外,父母可鼓励孩子在记忆时,把多种感官参与进来,比如,孩子在看单词的同时,要把单词大声读出来,最好手底下还能比划出单词的拼写。这样,会更有利于增强记忆效果。

    【金玉良言】

    父母最好能在孩子记忆关键期(4-7岁)时,培养孩子的读诵习惯,为良好的记忆能力打基础。即使父母错过了孩子在关键期的培养,也一定不要暗示说:我的孩子就是记忆力不好。那么,孩子的记忆力就好不起来了。父母要相信,孩子任何时候都能通过“熟能生巧”的方式锻炼最强大的记忆力。

    §§§21.要细心,不粗心大意

    天才这个字本来含意极其暧昧,它的定义,决不是所谓“生而知之,不学而能”的。天地间生而知之的人没有,不学而能的人也没有。天才多半由于努力养成,天才多半由于细心养成。

    ――(中国)郭沫若

    【经典事例】

    李希今年上3年级,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也一直受到老师的表扬,平时考试一般都能考到90分以上,可是这次期中考试数学成绩只考了79分。妈妈感到很诧异,但没有批评他,而是认真帮他分析原因。

    妈妈发现她的卷子上大部分的错题不是不会做,而是因为粗心大意导致的。于是,妈妈指着数学卷子上有一道错题“7421+2579=1000”,问李希:“这个是怎么回事啊?”李希吐了吐舌头:“少写了一个‘0’。”

    妈妈听了,故意露出一副不可思议的表情说:“你看少写了一个“0”,出现什么情况了?两个数却越加越少了。”李希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妈妈继续说:“就好比你去买菜,应该找你零钱10块,结果卖菜阿姨弄丢了一个‘0’,只找给你1块,你同意吗?”李希说:“不同意。”

    这时,妈笑了笑:“嗯,妈妈也不同意。为了避免下次出现这种情况,每次做完作业、考完试都抽出一点点时间来检查一下好不好?”李希点了点头。

    【智慧点拨】

    细心是一种认真的态度,和孩子的性格有关系,但不是天生的,而是一种习惯的养成。很多孩子都曾出现像李希那样的情况,做作业或考试时经常因为马虎出错,因为不细心失掉了很多分。父母不能看到孩子粗心大意的毛病后就盲目指责,应该看一看自己有没有培养孩子细心的习惯。

    细心的孩子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细节,他能看到父母的辛劳,懂得体贴人;细心的孩子会把自己的事情都处理好,不用父母的操心。而粗心大意只会让孩子变得毛躁,不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所以,父母要培养孩子注重细节、做事细心的好习惯。

    父母也不要出现侥幸心理,认为孩子长大了马虎的毛病就改掉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孩子细心的习惯是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情培养起来的。所以,父母一定要从孩子的小毛病开始纠正,让他自觉养成认真的态度。

    【参考建议】

    人们往往说:“细节决定成败。”而细心决定细节。细心是孩子在生活中和学习中是非常必要的心理素质,它完全可以通过有意识地培养,逐步做到做事有条不紊、沉着稳当、明察秋毫。所以,父母要注重细节,培养孩子的细心。

    1.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专注力表现在做事认真、专心,能较快地集中注意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不三心二意,也不虎头蛇尾。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父母在孩子专心做事的时候,排除外界的干扰。比如,父母在孩子做家庭作业的时候,尽量不看电视,不聊天,能够安静地坐下来陪孩子一起看书,为他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他能够集中注意力专心做事。

    2.培养孩子做事有条理

    父母要培养孩子做事有条理的习惯,让孩子做到物品摆放有序,生活有规律,行为有条理,这样孩子才会逐渐养成注重细节的习惯。久而久之,孩子的思维也会变得有条理,能够耐心地、集中精力做好每一件事,并且变得有条不紊、不骄不躁。

    3.让孩子养成检查作业的习惯

    孩子做完作业后,父母不应该急于检查,也不应该一旦发现错误就马上指出,否则孩子会养成依赖心理,变得更粗心。面对这种情况,父母要让他自己去发现这些错误,让他养成自觉检查的习惯,培养他认真的态度。

    4.做事中培养孩子的细心

    孩子粗心的表现除了能在学习中表现出来,做事中也会有所体现。父母可以适当地为他分配劳动任务,鼓励孩子做完某项工作后,认真检查一下做得怎么样?有没有遗漏的情况?当发现错误,父母只需要指出,不要声色俱厉地批评,防止孩子养成胆小、做事缩手缩脚的性格,而是应该告诉他正确的方法。

    5.不给孩子贴“负标签”

    有些父母面对孩子的粗心会说:“你怎么这么马虎呀?什么时候能认真一点?”经常批评孩子粗心大意会越来越强化他的这个毛病。父母一定要善于观察,当他细心的时候,强化他细心的行为。

    此外,面对孩子不理想的分数,父母也不要急于批评:“怎么这么粗心?要是细心点就不会出这么多错了。”事实上,孩子考试失败不完全是粗心造成的,有可能是由于知识掌握不牢固。所以父母不要妄下论断,应该鼓励孩子做一次细心的检讨,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题目会做错,切忌让“粗心大意”成为孩子逃避考试失败的一个理由。旒之温瑜贵妃

    6.要用耐心唤回孩子的细心

    孩子的粗心大意不是一下就能纠正过来的,父母要有耐心,一段时间内最好着重纠正一种,养成好习惯后,再进行下一个环节的训练。渐渐地,孩子会自觉养成细心做事的好习惯。

    【金玉良言】

    教育孩子细心,并不是苛求孩子做到事事完美,因为过于严肃认真,甚至到了谨小慎微的程度,将会成为各种心理障碍,尤其是强迫症的温床。因而父母要把握好细心的“度”,做到灵活性与原则性的完美结合。

    §§§22.善于用眼睛捕捉信息

    对微小事物的仔细观察,就是事业、艺术、科学及生命各方面的成功秘诀。

    ――(英国)史迈尔

    【经典事例】

    上小学3年级的包楠,十分喜欢下雪。冬天一下雪,她就显得异常兴奋。有一次,天降大雪,包楠忽然问爸爸:“雪花是什么样子的呢?”

    爸爸笑笑说:“你那么喜欢雪,怎么不自己去观察一下呢?”

    听了爸爸的话,包楠立刻穿戴好衣帽,跑到了户外。这一天,她在雪地里站了很长时间,不断用手接着雪花,趁着雪花未融化的时候仔细观察它的形状。回家后,包楠高兴地告诉爸爸:“雪花有六个花瓣,而且,每一片雪花都与其他的雪花样子不同,真是太神奇了。”

    后来,包楠将她的观察写成了一篇作文,由于观察真实又细致,这篇文章写得也十分优美,还被老师推荐到了校报上。

    从那以后,包楠养成了善于观察的好习惯,她的发现与收获也越来越多。

    【智慧点拨】

    眼睛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器官,世界的形状、颜色、大小、美丑,都会被眼睛在第一时间观察到。可以说,眼睛是捕捉我们所需信息的重要工具。而孩子有时候会忽略自己眼睛的作用,往往观察不到信息。故事中包楠的观察习惯,则是被她聪明的父亲引导出来的。她是在父亲的帮助下,得到了一双善于捕捉信息的眼睛。

    心理学实践证明,人的信息80%-90%都是通过眼睛,也就是视觉渠道来获得的。而用眼睛捕捉信息,换句话说就是要观察,父母要教育孩子善于观察。所谓观察,就是有目的、有计划,而且比较持久的知觉。这是人对客观事物感性认知的一种主动表现,是有意知觉的高级形式。观察是孩子增长知识的主要手段,它在孩子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父母要对孩子多加培养与锻炼,让孩子逐渐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让他也拥有一双能及时捕捉到众多可用信息的眼睛。

    【参考建议】

    信息的存在无处不有,关键就看想要获取这些信息的人,有没有一双善于捕捉它们的眼睛。观察的能力对于孩子的学习十分重要,它可以让孩子了解得更多,学得更迅速,这对他未来的学习、工作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让孩子走出课堂。

    课本上的知识与课堂上老师的讲解,往往十分抽象也很枯燥,这样的知识内容有时候会让孩子感觉乏味,因此接受起来也会出现困难。因此,父母应该鼓励孩子,让他走出课堂,比如郊游、参观等等活动,让孩子通过身边、生活中的观察,来领悟和理解课本上的知识。毕竟,学以致用的内容远比死记硬背的知识要记得牢固得多。

    2.培养孩子观察的兴趣。

    兴趣是知识入门的最好向导。父母要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逐渐培养孩子,让他对观察产生兴趣,并逐渐让他养成勤于观察的好习惯。

    一天,爸爸问上小学2年级的秦星:“你说青蛙冬眠是头先进洞呢?还是屁股先进去呢?”

    爸爸的问题难住了秦星,他想了想说:“是不是……头先进去的?”

    爸爸笑笑,带着秦星来到了离家不远的池塘边。秦星仔细观察,最终发现原来青蛙进洞是倒退着,屁股先进去的。

    青蛙的样子逗得秦星哈哈大笑。爸爸趁势说:“你看,生活中的观察很有意思吧?你会发现有趣的东西,也会学到书本上没有的东西。”

    从那以后,秦星对观察产生了兴趣,他慢慢掌握了越来越多有趣的知识。

    秦星爸爸的做法,值得父母借鉴。父母通过适当的方法进行引导,让孩子自己发现观察的乐趣,而随着孩子对观察的兴趣越来越高,他的观察能力便会得到锻炼。

    3.引导孩子学会观察。

    观察,不只是看见,父母要通过引导教育,让孩子由勤于观察逐渐变成善于观察。只有善于观察,孩子才能从他的观察中获取相应的知识,他才能从观察中得到他想要了解的内容。

    8岁的周萌喜欢画小兔子,妈妈就经常给她看小兔子的图片,还带她到乡下养兔子的人家专门去看。后来,妈妈又给周萌买了一对小兔子,让她在家养。

    周萌对小兔子的动作、形态越来越熟悉,再画起兔子来,已经是得心应手。而她也由开始的画一只兔子,逐渐到画一群兔子,而且图画娇憨可爱,充满了童趣。

    周萌的妈妈通过一系列的方式,让女儿掌握了观察的方法,也让孩子通过学习得到了进步。而父母引导孩子学会观察,一般应该由近及远,由简单到复杂,由局部再到整体。选择以及掌握了正确的观察方法,孩子才会从他所要观察的事物中,获得知识与乐趣。

    4.教育孩子观察的同时还要思考。

    观察的目的,就是为了能更好地思考。因此,父母要教育孩子,让他在观察的同时,还要根据自己的观察,勤动脑筋,勤于思考。接受信息而不处理信息就等于没有接受,只有通过观察以及观察后的思考,获得相应的知识,这个观察才算是有意义。父母要教育孩子养成观察与思考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的观察力一天天敏锐起来。

    【金玉良言】

    我国南宋诗人陆游曾有诗:“绿叶忽低知鸟立,青萍微动觉鱼行。”这是对通过观察而得知信息的直接描述。可见,通过眼睛的细致观察,人可以捕捉到不少的信息。孩子正在成长阶段,他的眼睛还要看得更宽看得更广,这样他才能吸纳更多的知识,成长得更快。

    §§§23.课前一定要预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中国)《中庸》

    【经典事例】

    刚上1年级的明敏也许是不太习惯新换的环境,常在放学后和妈妈说当天的某节课没有听懂。

    妈妈提议让明敏在每天写完家庭作业后,提前预习一下第二天老师要讲的课程,提前掌握新知识中的重点和疑点,第二天带着问题去听课,看能不能听懂。

    明敏接受了妈妈的意见,每天晚上在妈妈的陪伴下预习第二天的功课。明敏发现这样真的可以完全听懂老师讲课的内容了,而且期中考试明敏还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智慧点拨】

    预习就是课前的自学,让孩子预先了解学习的重点,同时也发现其中的疑点,这样孩子在听课的时候就会更容易集中精力。

    如果孩子只是把课余时间花在大量的练习作业和复习测试中,而新知识仅仅依靠老师在课堂上的教授,这样孩子就会对新知识的吸收较慢。

    要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就必须让孩子做好预习这一环节,预习是孩子自己摸索、动脑、理解的过程。古人说:“学源于思,思源于疑。”让孩子在课前预习,可以提高孩子发现问题的能力。让孩子学会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是运用现成的知识,而发现问题却需要深入思考和发挥想象力。

    也许有的父母会认为,现在的孩子由于功课多、作业量大,每天做作业都来不及,怎么还会有时间去预习呢?其实,让孩子课前预习不仅可以提高听课的效率,还可以相应地缩短做作业的时间。让孩子做几次课前预习之后,认识到预习的好处,孩子的想法就会不一样了,父母也可以督促孩子将预习的习惯坚持下去。

    预习不仅仅能强化孩子的学习动机,并且能够提高孩子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孩子的自学能力,让孩子掌握自学的方法,从而让孩子轻松地取得更理想的成绩。培养孩子课前预习的习惯,可以让他成为学习中的主动者。而预习习惯的形成,需要孩子长期不懈地反复训练,只要让孩子做好预习,认真听课,就一定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参考建议】

    孩子在预习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自己知识的漏洞,带着疑问去听课,在听讲的过程中更容易找到知识的侧重点,从而在课堂上更能够集中精力。

    1.让孩子明确课前预习的任务和目标。

    在预习功课之前,首先要让孩子做一个计划,就是课前何时预习、预习哪个科目、预习多少,其中哪些是单元的重点、难点,这样才能有目标地进行预习。

    孩子预习的任务是通过初步阅读先理解新课的内容,并找出新课中不理解的问题,这样在老师授课时就容易掌握知识的重点,孩子也会因此对重点知识有着更深刻的印象。

    孩子的课前预习一定要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制定确实可行的预习计划,这样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2.预习过程中要让孩子多思考。

    孩子在预习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疑难问题,这时父母应该鼓励孩子自己去认真思考,让他从多角度去分析、推敲。这样不仅锻炼了孩子的思考能力,孩子还会从内心有一种战胜困难的成就感。如果孩子确实无法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再去请教父母和老师,不要轻易放过疑点,这样得到的问题答案往往会在孩子的记忆中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3.培养孩子做预习笔记的习惯。

    有的孩子在预习时匆匆翻开课本,大体了解一下内容,就算预习了。其实,这并不是真正的预习。预习同样要求孩子要做到眼到、心到、口到、手到。这里所说的“手到”实际上是就是指做好笔记。

    做好预习笔记是十分重要的,比如学习英语就可以让孩子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摘抄生僻的单词,并对其进行记忆和理解;其次可以摘抄典型的句型,这样可以丰富孩子的语言材料和知识;再者要让孩子注意把预习过程中的难点记录下来,这样听课的时候便有了针对性;同时孩子的预习笔记还可以和课堂笔记合二为一,让课堂笔记成为预习笔记的补充和延伸。

    4.教给孩子把握预习的重点。

    孩子在预习的过程中,在新旧知识的结合处或新知识的关键地方,比较容易出现一些问题,类似于这样的问题,正是孩子在学习中需要捕捉的重点。

    这样的问题有的会反映出孩子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可以让孩子及时地复习并巩固所学的知识;有的则让孩子进行思考,还有的则需要老师的指导和讲解。在孩子预习中发现的问题,一定要让其在听课的时候解决掉,这样孩子的学习便会轻松许多。

    【金玉良言】

    父母若想让孩子取得更为理想的成绩,课前预习这一环节必不可少。预习不仅让孩子提前掌握了学习的重点,使得学习思路更加清晰条理,并且能够培养孩子自身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孩子通过预习定会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有所问,从而让孩子满怀信心地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孩子会因此而乐于自学,并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24.集中注意力,不开小差

    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实现一定的目标上,除此之外,没有什么能让你的人生充满力量。

    ――(美国)尼杜?库比恩

    【经典事例】

    美国著名儿童教育家斯特娜夫人与女儿维尼夫雷特经常玩“注意看”的游戏。

    斯特娜夫人一手抓住五六根彩色的发带,在维尼夫雷特面前一晃而过。然后让维尼夫雷特说出发带的数量。

    游戏的一开始,斯特娜夫人速度比较慢,让维尼夫雷特有足够的时间去注意看手中的发带。即使放慢速度,维尼夫雷特也不能准确的说出有几根发带。玩过几次之后,维尼夫雷特注意力越来越集中,判断力也越发准确。后来,斯特娜夫人用发带晃过维尼夫雷特眼前的速度越来越快,甚至一眨眼的功夫就晃过去了。但维尼夫雷特居然也可以说出准确的数目。

    最让维尼夫雷特感兴趣的不仅仅是猜发带的数量,而是她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让母亲来猜。而母亲也不是每次都可以准确地判断出来。母女俩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都提升了注意力。

    【智慧点拨】

    斯特娜夫人认为,孩子只有先形成一种专心的习惯,才有可能在日后对自己的事业全身心投入,不会被其他事情所干扰。因此,她用游戏的方式来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因为孩子要想在游戏中取胜,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努力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游戏上,克制着不让自己的注意力分散。

    注意力是人对一定事物指向和集中的能力,它在各种认识活动中都起着主导作用。比如“注意听”是听觉对声音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看”是视觉对所观察的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孩子做任何事情都离不开“注意看”和“注意听”。比如,老师正在讲一个重要的内容,注意力集中的孩子就会自然而然地吸收和消化这个内容,课后复习就可以了。而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根本就不知道老师讲得是什么,更谈不上吸收知识了。

    因此,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的专注度。只要孩子能保持注意力,聚精会神,不开小差,无论学习还是做事都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建议】

    注意力分散大概是孩子的普遍问题。但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孩子注意力分散程度也不一样。父母要根据孩子自身的特点,帮助孩子提升专注度,以提高学习效率。

    1.给孩子创造清净、安静的学习环境。

    孩子的注意力与周围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环境的干扰一般来自与“声音”,电视机的声音很大时,孩子就容易被电视内容吸引,自然转移了注意力;如果父母说话声音很大,孩子也会受干扰。如果家里经常有聚会,虽然孩子不参与,但会使孩子的心浮躁起来,孩子也很难专注去学习。

    因此,父母尽量给孩子创造一个简单、安静的家庭环境,孩子的心能静得下来,才能集中注意力去学习。

    2.以“读书”的方式来培养孩子的定力。

    孩子注意力集中的前提是:心静。如果孩子心气浮躁,即使专注下来时间也不会太长。而帮助孩子改掉心浮气躁毛病的好办法就是:读书。因为孩子读书时,眼睛、耳朵、嘴巴、心都必须专注在文字上,才能读出来。

    如果父母能在早晨和晚上抽出时间陪孩子读一会儿语文课文或者经典读物的话。每天坚持下去,孩子的专注度就会逐渐提升。而且,随着孩子注意力的集中,可以加长“读书时间”,从一开始的10分钟,可以按孩子的具体情况增加到20分钟或30分钟。当然,在读书的过程中,孩子的思想可能会开小差。但没有关系,日积月累下去,孩子的专注度一定会提升。

    3.利用游戏培养孩子的专注度。

    父母可以在孩子感兴趣的方面培养他的注意力。大部分孩子都喜欢做游戏,那么,父母可以陪孩子在游戏中提升能力。

    比尔?盖茨的外祖母经常陪他一起做游戏,尤其是做一些智力游戏,如下跳棋、打桥牌等。玩游戏时,外祖母总是对小比尔说:“使劲想!使劲想!”她还常常为比尔下了一步好棋而拍手叫好。这些游戏都极大地激发了比尔?盖茨的专注力。

    因此,利用孩子感兴趣的事物来培养孩子的专注度是一个不错的方法。父母因尽量观察和了解自己的孩子,以支持孩子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孩子会从“兴趣”中体会专注的好处。

    4.训练孩子在固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

    有的孩子每天作业都会写到很晚,父母也总是以为孩子作业多。实际上,有可能是孩子没有专注去完成,而是磨磨蹭蹭,写一会儿,玩一会儿。针对孩子的这种情况,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作业量和孩子的能力,给孩子固定时间。如果超出时间没有完成,父母就不要再让孩子继续写了。而且,可以把孩子没有完成作业的情况告诉老师,老师一定会支持父母的做法。孩子只要看到父母“来真的”了,下次,一定会尽力在固定时间内完成。

    【金玉良言】

    注意力集中是孩子学习效率提高的前提。而在种种培养孩子专注度的方法中,最好的方式是父母个孩子树立榜样。也就是说,父母自身要做一个心静、有耐心、能专注完成事情的人。只要父母以身作则,并且尽可能地给孩子提供一个简单的生活空间,孩子的思想单纯、想法少,学习、做事就很容易进入状态了。

    §§§25.课堂上要积极发言

    对于孩子上课不积极发言的现象,首先要分析他上课不积极回答问题的原因,是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还是由于缺乏积极的鼓励等等。同样的问题可能是由完全不同的原因导致的,所以要找到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中国)孙云晓

    【经典事例】

    昕薇今年上初中1年级,学习成绩很好。一天妈妈给昕薇开完家长会回来,主动找昕薇聊天:“今天,家长会上老师表扬你了,物理成绩考了全班第一,妈妈为你骄傲。”昕薇露出欣喜的表情。

    妈妈接着说:“不过,老师也说了,你上课的积极性不高,不爱举手回答问题。”昕薇说:“嗯,大家都这样。”妈妈感到疑惑:“我想知道你为什么不举手?”昕薇说:“有时候,老师的问题太简单了,我觉得没必要回答;有时候老师的问题又太难了,我怕说错了同学笑话我。”

    听了女儿的回答,妈妈继续鼓励她:“其实有时候老师的提问,不是要你说出标准的答案,如果你都说对了,那老师还教什么呀?你只要阐明你的观点就好了,即使说错了,你能有什么损失呢?”

    听了妈妈的话,昕薇点了点头,妈妈继续认真地补充道:“而且你知道吗?老师也不喜欢一个人在讲台上表演,他渴望你们这些好学生和他配合一下,让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这时,昕薇挺直了腰板说:“好吧,明天我试着配合一下!”

    【智慧点拨】

    孩子积极发言是表达观点的一个好机会,而有些孩子不喜欢举手回答问题,原因是怕回答错了,引来老师和同学的耻笑。这时,父母可以学习昕薇妈妈的做法,告诉孩子回答问题的好处,并利用孩子强烈的自尊心激励他积极配合老师。这样孩子才会更珍惜这个机会,积极发言。

    老师也经常反映这样一种情况:课堂上,提出一个问题后,往往只有为数不多的学生积极举手,更多的同学是保持沉默或是在讲台底下你一言我一语,但当点到他回答时,他就不敢说了;或者是下课很活跃,上课就没精神了。

    其实,这都是孩子缺乏思考或者不敢表达的一种表现,所以父母一定要增加孩子的信心,鼓励孩子表现自己,课堂上让他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参考建议】

    有些孩子内向,平时就不怎么爱表达,上课更是“低调”。而孩子上课积极举手回答老师的提问,不仅能集中上课时的注意力,还能锻炼他的口头表达能力,从而在课堂上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这样他的思维会更加活跃,学习成绩也会有所提高。所以,父母要鼓励孩子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

    1.分析孩子不爱回答问题的原因。

    有些孩子不喜欢回答问题,原因有很多种,可能是上课走神了,不知道老师提的什么问题;也可能是孩子懒于思考,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抱有事不关己的态度;还有可能是孩子胆子比较小或者爱面子,不敢回答或怕说错。具体原因要具体分析,父母一定要根据孩子的特点,对症下药,才能让他在课堂上变得更积极。

    父母一定要注意,和孩子沟通的时候一定要采用聊天的形式,引导他说出症结所在,然后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措施,切忌质问或严厉的批评。

    2.告诉孩子举手发言的好处。

    父母要给孩子讲解回答问题的好处,如,举手问答问题就是和老师一对一交流的一个机会,哪怕回答错了,老师也会有针对性地替你解答,完全没有损失可言。此外,父母要告诉孩子,课堂上那么多学生,举手回答问题是一个展示自己的过程,以此来激发孩子的斗志。

    3.多给孩子表达的机会。

    有的孩子内向,喜欢把想法藏在心里。生活中父母可以多给孩子一些锻炼的机会,比如多鼓励他和生人交谈、在公共场合说话、主动招待客人等,多给他一些成功的经历,来增加他的信心,从而鼓励他勇于表达。

    和孩子交谈,父母要坚持平等原则,说话时要注意语气和方式。当孩子说错或者说得不好时,父母不要急于批评,不必非要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总之,父母要允许孩子犯错误,能够接纳孩子的失败,让他觉得只要勇敢尝试,认真去做,失败并不可怕。

    4.多和老师沟通。

    有的孩子在学校和家里表现得判若两人,所以,父母要多和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日常表现,也让老师更了解孩子的性格,进而配合老师的教学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父母要注意和老师沟通必须建立在信任孩子的基础上进行,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否则,孩子会产生抵触情绪。

    5.教给孩子一些发言技巧。

    父母应该让孩子积极举手,不能在私下乱发言;回答问题时要做到声音洪亮,语速适中。此外,要让孩子善于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在其他同学发言的基础上积极思考,然后再做回答。

    【金玉良言】

    有的孩子,思维比较慢,言语比较谨慎,说话前总是想好了再说,这样锻炼的机会就比较少。对于这种情况,谨慎需要表扬,做事更需要鼓励,父母要让孩子勇于尝试没有做过的事情,以此来增加他的勇气和信心。

    §§§26.课后一定要及时复习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中国)孔子

    【经典事例】

    彭鑫进入小学2年级了,每天都过得很轻松,妈妈问起来,他总说知识都学会了。然而,考试的检验却真实反映了他的学习成果――老师的随堂小测验他考得很是糟糕。

    爸爸拿着试卷并没有责怪他,只是问:“为什么错这么多?”

    彭鑫挠挠头说:“很多题都觉得认识,可是就是不知道怎么做。”

    “你看,你平时不复习的后果显现出来了吧?”

    “复习?”

    爸爸点点头说:“老师讲了新课,你在课后一定要及时复习,这样才能保证将知识都学会学懂。而且你现在觉得知识简单,等到以后你越学越多,若是不及时复习,那么多知识压下来,你不懂的将会越来越多,到时候你学起来不是更困难?你觉得呢?”

    彭鑫听后觉得爸爸说得十分有道理,因为以往,他只是按时做完家庭作业就完了,再不去看老师讲过的东西。后来,彭鑫在爸爸的帮助下,开始制定学习计划,并对老师讲过的课程及时进行复习,他的学习成绩也慢慢地提高了。

    【智慧点拨】

    温故知新,孔子曾经说过:“温习旧的知识,进而获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由此可见,课后的复习对于知识的掌握有多么的重要。

    在小学时期的孩子有许多像彭鑫这样,因为以前父母的教育或者幼儿园的教育,已经掌握了不少知识,所以在进入小学后,学得轻松,便也不会去复习老师讲过的课程。但也正如彭鑫爸爸所说,未来要学的知识还有很多,而且也不是靠小时候学的那一点就能轻松掌握的,课后的及时复习,就成了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

    孔子的那句话就说得十分贴切,通过复习,不仅能牢固掌握已经学过的知识,而且在复习的同时经过钻研探索,更是能学到许多新的知识。课后复习对于一个人知识的积累,以及学习的进步都是大有帮助的。

    因此,课后及时复习,是保证孩子学习进步的最可靠的方法。父母不要忘记提醒与帮助孩子,让他对自己学过的知识时常“温故而知新”。

    【参考建议】

    学习很重要,复习更重要。人脑的记忆,除了极个别的人有过目不忘的本事,大多数的人还是需要反复领会与琢磨才能将知识融会贯通。对于学生来说,老师课堂所讲授的都是课程的主要部分,还有许多枝叶的东西需要学生在课余时间将其掌握透彻。课后及时复习,才是完全掌握知识的绝佳途径。

    1.让孩子尝试回忆。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在研究人的记忆实验中,发现一个规律――人的记忆规律,都是先快后慢的。在老师讲完课后,学生及时回忆老师上课讲过的重点,然后对照教科书上的相应内容,对知识进行反复梳理,就可以检查自己是否对知识已经完全领会。

    因此,父母要提醒孩子,学习了新知识以后,就要及时回忆复习,因为这时候知识在大脑中还很新鲜,这时候的复习会十分有成效。

    2.要孩子钻研教科书。

    复习就是要钻研已学过的知识,而大部分已学过的知识都在教科书上,说得更实际一些,未来的一些考试,大部分的内容也都来自于已有的教科书。教科书的内容是必须要理解与掌握的。因此,父母要让孩子复习的时候勤于钻研教科书,只有将书本上的内容弄懂吃透,才算得上将知识吸纳进了自己的脑中。

    3.提醒孩子及时整理笔记。

    课堂上的笔记,一般都是老师讲课的重点或是教科书中的精髓,通过随堂笔记的整理来进行复习,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回忆起知识内容的主次与知识体系的脉络。

    而笔记也不单指记录在本子上的老师的板书,老师讲课时要求学生标记的内容,或者老师要大家重点记忆的一段话等等,也都是笔记的一部分。父母要提醒孩子,在整理笔记的时候,一定要全面,因为全面的笔记对于知识的理解,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用。

    4.要孩子多做一些相应的练习。

    课外的练习包括作业以及其他相关的实践操作,练习是对复习结果的最好检验。通过一些针对难点重点的习题,来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而这个练习也有要求,父母要让孩子一定在理解知识内容的基础上独立完成。孩子通过练习,要达到对知识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另外,进行练习还能检查出复习过程中有哪些漏掉的内容,可以做到查漏补缺,不留死角。

    5.让孩子在复习时集中注意力。

    复习有时候看来会很枯燥,毕竟要看要学的都是老师已经讲过的东西。面对自己熟悉的内容,孩子更会有懈怠或者开小差的时候。因此,父母要提醒孩子,复习要集中精力,不要边玩边学。只有精力集中,才能对所学知识做出连贯性和深层次的思考。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未知的小说影响孩子一生的好习惯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影响孩子一生的好习惯最新章节影响孩子一生的好习惯全文阅读影响孩子一生的好习惯5200影响孩子一生的好习惯无弹窗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未知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梨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