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帝时,正值太平盛世,他很讲究藏书,宫庭里的藏书处有天禄阁、延阁、广内、秘室,宫庭外的有太史和博士的官署;又设置写书的官,抄写得很多。(
最强农家媳)
到成帝时,还嫌其不足,河平三年(公元前二六年),命谒者陈农四出搜访遗书,又命光禄大夫刘向校“六经”、传记、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天文及占卜等)书,侍医李柱国校方技(医学)书。
因为刘向是学问最博的人,所以每一部书校完,就由他列举其篇目,并撮其要点,写成一篇评论奏上去。这是对于古代学术的一种总结的工作,非常有价值的。不幸这位总编辑任职了二十年,没有做完,于绥和二年(公元前七年)死了。
他的儿子刘歆也是一个学问很渊博、什么都懂得的人,且已久作襄校的事,所以哀帝很宠他,命他继续父业。他任了职,就总合群书,编成《七略》:(一)《辑略》(全书的通论),(二)《六艺略》(六经和传记),(三)《诸子略》,(四)《诗赋略》,(五)《兵书略》,(六)《术数略》,(七)《方技略》。(
斗破苍穹续集:王者之途)
这是中国第一部目录书。后来班固作《汉书·艺文志》,就以它为蓝本。现在我们所以能约略知道些古学与古籍的情形,这部书实在有很大的启示之功。
刘歆先前襄校的时候,曾发见一部古文字的《春秋左氏传》,读得非常喜欢;他引了《传》文来解《经》,于是《左氏传》有了章句。他说:作这书的左丘明是亲见孔子的,他所爱的和所恨的完全和孔子一样,所以讲到《春秋》,这是最靠得住的一部《传》;不比公羊和穀梁,作者生在孔子的七十二弟子之后,所记的春秋宗旨是由传闻得来的。
讲到这件事,我们第一要知道,所谓《春秋公羊传》一名和《春秋穀梁传》一书实在都很后起。孔子作《春秋》,他自己没有说过,第一个说的是孟子。在孟子时,不知《春秋》已有了《传》没有。但战国诸子以及汉人所引的《春秋》常是《公羊传》里的文字,可见这本《传》出来很早。(
超级机器人分身)
景帝时所任的董仲舒和胡毋生两个春秋博士,也都是所谓公羊学的。在《公羊传》中,引了许多《春秋》先师之说,有鲁子、有沈子、有司马子等等,也曾两度引及公羊子,可见公羊子只是《春秋》的先师之一,并不是这部传的作者。不知何年始称它为《公羊传》。
有了《公羊传》这个名称,于是联带有所谓《穀梁传》。“穀”和“公”是双声,“梁”和“羊”是叠韵;为什么这两个作《春秋传》的人都是复姓,而且差不多是同音的复姓,事情竟这样地巧呢?
现在,我们既经明白了汉博士的地位和其势力,就可以知道这是当时学《春秋》的人看见别经分家而《春秋》不分,因此想自立门户,把原来的《春秋传》改称为《公羊传》,表示它只是一家之言而不是惟一的《春秋传》;再把自己的意思另写一部《春秋传》,别树一帜,影射了公羊的牌子而为《穀梁传》。
这正和北京的剪刀店有了王麻子再有汪麻子,杭州的剪刀店有了张小全再有张小泉,是同样的道理。(
神医狂妃)
我们只要看《穀梁传》中极多灾异之说,其立博士在宣帝之末(甘露三年,公元前五一年),就可知道它必是西汉中叶以后的作品。再说《左氏传》,却是一部真古书。司马迁作《史记》时很多根据它,他曾两次说“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可见这部书实在叫做《国语》。
刘歆在皇室的图书馆中见到了《国语》,喜欢它讲的春秋时史事详细而有趣味,比较《公羊》和《穀梁》专从咬文嚼字推求孔子著作的意思的大不相同,立志替它表章一下,这原是学术界中应有的事,而且是极好的事。但那时是经学的全盛时代,如说这是战国时的左丘明编的一部春秋时的分国史,大家不会来睬你;现在改说这是春秋时的左丘明为《春秋经》作的《传》,他作《传》时曾和孔子商量过,所以这部《传》是最得孔子的原意的,那么,它的地位岂止超过《穀梁》和《公羊》,简直和《春秋经》“分庭抗礼”了。(
极品都市太子)
然而《国语》的原本仅是叙事,如何可以改作《春秋》的《传》呢?因此,刘歆只得引了《传》文来解《经》,并为它加进许多经说了。所以《左传》是一部真材料的伪书,它的真名是《国语》,它的伪物是经说。它不解经,它的价值在《公羊传》上;它一解经,反成了《穀梁传》的后辈。
至于现在的《国语》,那是刘歆的删削之余。《左传》能不能再和《国语》并家,这须看我们将来的努力如何了。(关于这问题,可读清刘逢禄的《左氏春秋考证》,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崔适的《春秋复始》和《史记探源》,今人张西堂的《穀梁真伪考》。)
刘歆既编成了一部《春秋左氏传》,后来又说寻出了一部《毛诗》、一部《逸礼》、一部《古文尚书》。到他代了父职,当了学术的重任,就请国家把这些都列入博士之官。哀帝叫他先和五经博士讨论一下,但许多博士全不赞成:有的不肯表示意见;有的说:《尚书》二十九篇已经完备了,用不着更立《古文尚书》;有的说:左丘明是不传《春秋》的,哪里会有《春秋左氏传》。(
明星宝宝酷爹地)
他于是写了一封很长的信责备博士们,大意是:“孔子为了他的道不行,所以修订‘六经’;但经过了战国的打仗、暴秦的烧书,他的原本已经看不见了。汉兴之后,一切制度没有可根据的,幸而得到一个叔孙通规定了些礼仪。那时天下的书只有卜筮用的《周易》,没有别的。
惠帝时虽说废了藏书的禁令,但大臣们也不曾把经书放在心上。文帝叫晁错到伏生那边去受《尚书》,因为这部书刚从墙壁里拆出来,有的朽折了,有的散乱了。到武帝时,然后邹、鲁、梁、赵之间很有些《诗》、《礼》、《春秋》的先师。在这时候,一个人的力量不能独管一部经;举《诗》来说罢,有专管《雅》的,有专管《颂》的,要几个人合起来方成为一部完全的《诗经》。后来得了一篇《泰誓》,集合了许多博士才把它读出。那时汉兴已七八十年,离开全本的经远得很了。
后来鲁共王要造自己的宫殿,把孔子的旧宅也围了进去,正在拆卸墙壁,忽然发见了许多古文字的书简;整理一过,知道其中有《礼》三十九篇、《书》十六篇(因为这《礼》是在博士的十七篇之外,所以称为《逸礼》;因为这《书》是用古文字写的,所以称为《古文尚书》。如倒过来称为《古文礼》和《逸书》,也是一样)。
天汉(公元前一〇〇——九七年)之后,孔子的十二世孙孔安国献了上去,适值戾太子的巫蛊之难,没有施行。又《春秋左氏传》是左丘明所作,也是古文字的旧书,藏在秘府里。成帝命我们校书,得到这三种,来比较博士的本子(例如博士的二十九篇,《古文尚书》里也有),有的经是脱了几片简了,有的传是编排错乱了。到民间去调查,也有和这几种相同的。
既经找出了这种好东西,为什么不让立博士呢?以前所立的经和传,大都是相传的口说,现在已获得古人的真本了。难道你们宁可信口说而不信原本书吗?难道你们只信近代的经师而不信真的古人吗?你们只想守住一些残缺不完的东西,而没有从善服义的公心,这是我所深以为不合的!”
这封信发出之后,许多儒者都怨恨他,几个大官对他攻击得尤其厉害。幸而哀帝帮助他,他没有吃眼前亏。他怕遭着意外的祸殃,请求外放,到河内等郡做了几年太守。
刘歆在秘府里找到几部古书,正和我们今日在敦煌千佛洞中找出许多唐人写本、在北京图书馆的乱书堆中找出几部内阁大库旧藏的宋版书一样,照现在想来,只该欣幸,哪有受怨恨攻击的道理。所以他会得如此,在汉儒大抵是出于嫉妒,怕古代的、详细的东西一立了博士,就把近代的、残缺的东西打倒了,把他们的饭碗摔碎了。
至于我们对他下攻击,则因他不是客观的整理古书,而是主观的改编古书,使得许多材料真伪混杂,新旧错乱,他随意一动笔,害我们费了不知多少工夫才得纠正;而且没有原本对照,还不知道所纠正的恰当与否。他的作伪的痕迹是很显然的,例如他的信里所说的鲁共王坏孔子壁得古文经事,《史记》里就没有;共王死在武帝初年,巫蛊之难作于武帝末年,经过了三十余年的长时期,以古文经的价值之大,加以武帝的喜欢表章六经,哪会在数十年中寂寂无声之理。又那位献书的孔安国已早死了,也捱不到巫蛊之难。他写的信尚会当面说谎,何况私下窜入书内的东西。他逢着的便宜,是汉人太没有历史知识,几位博士只会捧住了自己的破书硬反对,不会在历史里找了证据来质问,所以给他骗过了好多年中的好多人。
刘歆以为经书中什么都残缺,有待于古文真本的校补;博士们反对他,就以为什么经都已完全了。这是两方面的观念截然相反的一点。刘歆表章的几部书,都说是古人用了古文字书写的,所以称为古文经;对比了用汉代文字写的,自然那边应当称为“今文”了。所以今文一名是后起的,在没有古文经与它对立的时候是不会有的。
从此以后,经学分为两派;今文家与古文家不但本子不同,即经文的解释和所说的古代制度也都不同。东汉时,许慎为了分别今古文的异同,特作了《五经异义》一书。在这书里,我们可以看出,经书的内容是给汉人有意播弄得这样纷歧了。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