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侠”的来历
“侠”作为一种很特别的人,起源是很早的。(
护界仙王)因为当有了阶级,有了阶级之间的不平等,有了希望反抗这种不平等的愿望时,自然会产生一个寄托了广大被压迫者心愿的特殊人群,那就是“侠”。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韩非子
“侠”这一概念,最早见于《韩非子》的《五蠹》:“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它的大意是读书人凭借知识来搅乱法径,侠凭借武力来破坏规矩。后司马迁为游侠作传,以《韩非子》此说开篇,并说道“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阨困。既已存亡生死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这里谈到了“侠”所具备的几种品质,他们虽与社会公众行为不符,但却守信,不吝惜自己的生命,救他人于水火之中,并且丝毫不张扬自己的功德。可以说将“侠”定位于一个较高的品德高度。后班固追随司马迁,为《汉书》作《游侠传》,其中除照录朱家等人事迹外,又增加了萭章、楼护、陈遵、原涉等人的任侠行为。此后便无以为继,历代史家不再专门为游侠立传了。汉代之后的侠客在“历史”中已无多少真正的笔墨,更多存于民间的故事之中。
虽然从《后汉书》起,史家不再为游侠作传,但这并不能说游侠从此消亡。相反,在魏晋南北朝诗篇、唐代传奇,以至宋元话本中多处均有各式侠客形象,不少带有其创作时代生活的印记。
从汉司马迁写作《史记》,到唐裴铏作《传奇》、袁郊作《甘泽谣》,在这将近一千年的漫长历程中,“游侠”,经过史家、诗人、小说家的不断加工,逐渐定型为后世武侠小说中叱咤风云的侠客形象。
而当小说中侠客的形象一旦真正建立,它便成为了后世文学创作的一类题材,中国后世小说中的侠客形象也具有了相对稳定的核心内容,无论是旧武侠小说如环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还是到新武侠小说中金庸、古龙笔下的侠士,他们身上的许多品质都具有相似性、相通性。(
天才狂妃,废物三小姐)
而侠客形象的形成及发展,满足了读者的心理期待。
司马迁称:“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虞舜、伊尹、仲尼等有道仁人尚且遭灾,“况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流乎?其遇害何可胜道哉”(《史记·游侠列传》)。遇害而不能自救,当然只能寄希望于“赴士之阨困”的侠客了。这种思想在国外的小说、电影中也是屡见不鲜的,例如“007”系列、《蜘蛛侠》等,也都是当平凡普通的我们遇到危险,遭际不公平待遇时,将希望寄托在那些身怀绝世武艺的侠客身上。
二、 “侠”所具备的精神品质
重承诺、讲义气、不过分爱惜自己的生命、不四处宣扬自己的功德、打抱不平、锄强扶弱、坚持正义、不畏强权、不畏残暴……
“武侠小说中的‘侠’的观念,不是一个历史上客观存在的,可用三言两语描述清楚的客观的实体,而是一种历史记载与文学想象的融合,社会规定与心理需求的融合,当代的视野与文类特征的融合。”
——陈平原
1. 快意恩仇
报恩意识是武侠精神的最初源头。“士为知己者死”,自先秦以来就已经成为武侠最坚定的信念之一。于是才有了“风萧萧兮易水寒”的荆轲。“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个出自武侠的精神信条,后来广泛地为平民大众所接受,成为了中国大众的一条基本伦理规范。
先秦这种宣扬有恩必报,有仇必报的思想,到了汉之后就发展成一种“任侠行权,以睚眦杀人”的复仇意识。(
教育123文学网)这种看似恩怨分明的报恩意识和复仇意识为后代武侠继承下来,形成了武侠精神中快意恩仇的传统。
2. 守信重诺
侠士的另一大特色就是遵守诺言。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评价侠士说:“布衣之徒,设取予然诺,千里诵义,为死不顾世,此亦有所长,非苟而已也。”又说:“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这两句话提到的“侠客之义”其基本内涵都是“守信重诺”,也就是司马迁概括的“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这是武侠最根本的人生观,也是武侠阶层伦理观念和道德准则的核心之一。李白在《侠客行》中说“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也是强调了侠客重信守诺的品质。
3. 维护正义
在侠客身上,由于寄托了广大人民的心愿,因此能够舍己救人,匡扶正义成为了侠客品质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武侠小说《三侠五义》中说:“真是行侠作义之人,到处随遇而安。非是他务必要拔树搜根,只因见了不平之事,他便放不下,仿佛与自己的事一般,因此才不愧那个‘侠’字。”可谓对见义勇为精神的精确注脚。
4. 重义轻利
侠客的思想境界应是高于常人的,因此,在舍身取义的同时还要要求他们不为利益所动,不宣传自己的功劳。如大侠朱家在“佯装不知”的情况下帮助季布躲避通缉之后,竟宣布“终身不见”季布。他的人生信条是“诸所尝施,唯恐见之”。正因为这种济人之危又不图报答的品质,朱家才得以扬名天下,“自关以东,莫不延颈愿交焉”,成为“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最好写照,李白《侠客行》中也说“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官路红颜)”正是对行侠不图名,仗义不为利的武侠形象的最好写照。
5. 为民为国
随着时代的发展,侠身上所具备的兄弟义气推而广之变成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民族的责任感。这就将侠客的品德提升到了另一个新的高度。它摆脱了兄弟义气的狭隘,使天下为一家,关心民生,胸怀天下,这到金庸的《射雕英雄传》时便是郭靖所说的“为国为民,侠之大者”。
三、 武侠小说的发展
【武侠小说的起源】
一般来说,武侠文学的源头当有两个:“一是汉初司马迁《史记》中的游侠、刺客列传;二是魏晋、六朝间盛行的‘杂记体’神异、志怪小说。”
【武侠与侠客】
最初的侠客多是独立的,个人的行为。如《史记》中记载聂政以及著名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七国之间争霸称雄,恩恩怨怨很多,各国权贵们都争相征贤纳士,这里的“士”,就是指武士,如当时的信陵君、平原君都养了好几百甚至上千的这类“食客”。他们大多以侠义著称,或为国、或为报主人之恩而充当刺客,甚至不惜舍生取义。这些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武侠与武侠故事,则为武侠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与土壤。
不过,另一类侠客似乎总存在于事实与虚构之间,这也似乎很深地影响了后世武侠小说的产生与发展,他们总是带有神奇性和神秘性,以超人形象出现,但这又恰好反映了人们渴望有人除暴安民,维护正义,这当中对后世武侠小说影响最深的有三个人物形象,那就是越处女、红线和昆仑奴。越处女源自《吴越春秋》,红线出自唐代袁郊撰写的《甘泽谣》,昆仑奴则出自唐《传奇》。
【魏晋六朝志怪小说与武侠】
魏晋六朝时期的文学作品多以志怪、神异小说为主。(
网游之重生法神)
志怪小说是以记述鬼神怪异之事为主要内容,包括神仙方术、鬼魅妖怪、殊方异物、佛法灵异等,也有野史逸闻、民间传说等等。艺术上带有传奇色彩和超现实的表现。以干宝的《搜神记》为代表,其他有托名陶渊明的《搜神后记》、旧题曹丕的《列异传》、张华的《博物志》、葛洪的《神仙传》、王嘉的《拾遗记》、吴均的《续齐谐记》等。
志怪小说中超越人类能力的神物,武艺,仙术等为后来的武侠小说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也使这些人们所向往却又无法拥有的能力由侠客们所代替具备,满足了人们心理上的需求。同时,使武侠小说更加吸引读者。
【唐传奇与武侠】
唐传奇可以说是武侠小说真正的萌芽。宋初李昉等所编撰的《太平广记》卷一九三至一九六,特将十八种唐传奇列入“豪侠”类便可看出武侠小说同唐传奇之间脉络相通。故认为唐传奇为武侠小说的立宗者,理当而然。
唐传奇的产生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社会的黑暗,藩镇割据的危害,特别是唐朝末年,对侠客之士的渴望促成了这些传奇的形成,在这些传奇中描写了大量的侠义之士,他们舍身取义,除暴安良,快意江湖,拥有着至高的品性德行,为世人的尊敬。如《红线》《聂隐娘》《昆仑奴》《虬髯客传》等。这些元素在后世的武侠小说中得到了极大的继承。
【明清白话小说】
明清时,白话公案、侠义小说得以广泛流传。如清时在《包公案》基础上演绎成的《七侠五义》、《小五义》以及《儿女英雄传评话》等,它们奠定了武侠小说的基本形式和模式,但得到真正发展并呈现出一种繁荣现象,却是民国期间的事。(
抗战王牌军)
【国民时期】
在20世纪20年代出现被称为“南向北赵”的一批开风气之先的武侠小说作家,平江不肖生更是被誉为“民国武侠小说的开山鼻祖”。其代表作有《江湖奇侠传》、《侠义英雄传》等;赵焕亭则有《奇侠精忠传》留世。
在30年代后,最有名的武侠小说家有北派四大家还珠楼主、白羽、郑证因和王度庐。内容主要分为还珠楼主的神怪武侠小说,白羽的社会武侠小说,郑证因的技击武侠小说和王度庐的言情武侠小说等四大派武侠小说。
在民国武侠小说作家中,还珠楼主也许是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半文半白的语言,儒、佛、道的精神哲理,都融汇贯通于小说之中。其著名小说有《蜀山剑侠传》、《青城十九侠》和《云海争奇记》等40部。白羽的社会武侠小说在武侠与社会生活方面结合得十分紧密,他受鲁迅、周作人兄弟和“新文化运动”影响很深,本身又是记者出身,常常通过武侠思想与社会现实的脱节来批判社会的黑暗,在写武侠们可敬可爱的同时,也写出了他们在现实社会中的悲壮、感慨与无奈。他的代表作是《十二金钱镖》和描写白莲教起义的《黄花劫》等。郑证因当年的《鹰爪王》八部曲出手就不凡,他将武侠的豪气、精妙的武术与惊险的情节融为一体,并特别注重武术技巧的描写。其一生一共创作了102部作品,为当时作家之最。被人称为“技击武侠小说”一点也不为过。而王度庐的武侠小说则重言情,写到生死缠绵处,常感人至深。后起的港、台武侠小说,也大多走他开拓的这条“悲剧侠情”的路子。他的主要代表作是《卧虎藏龙》等“鹤铁五部作”。
【当代武侠小说】
以金庸、梁羽生为代表的新武侠小说的崛起,是近几十年的事。
50年代上半期属于梁羽生,代表作《七剑下天山》系列,至《萍踪侠影》、《云海玉弓缘》达到个人创作不可逾越的高峰。梁开创了一个时代,开创了一个新武侠的时代。
50年代中后期则属于金庸。金庸将西洋文学技巧及电影手法予以捏合引入武侠作品,在当时港台政治压抑的年代,让武侠小说变成畅销书。其作品以69年《鹿鼎记》为创作顶峰,然后封笔。
与金庸同时代香港另有金锋、张梦还、牟松庭、风雨楼主、高峰、石冲等人从事武侠小说创作,但是均无法和金庸相提并论。
70年代初,金庸封笔后,香港武侠小说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
台湾武侠与香港有所区别,在金、梁同时代有司马翎、卧龙生、独孤红、陈青云、萧逸等数十位武侠专业作家。根据武侠评论名家叶洪生先生的粗略统计,在武侠小说兴盛时期,台湾至少有超过三百位武侠作家赖此维生,出版了至少上万种武侠小说。其中司马翎、卧龙生、诸葛青云并称“台湾三剑客。”
真正让台湾武侠走向世界华人圈的人是古龙,他是台湾武侠小说界唯一可以与金、梁比肩的人。
古龙于60年代初期开始写武侠小说,1964年完成早期代表作《浣花洗剑录》后,让人耳目一新。在1965—1967年间古龙完成了他创作中期的重要作品《武林外史》、《绝代双骄》等名著,开始走红。特别是1967年所撰的《铁血传奇》,内杂武侠、文艺、及现代心理分析,特别是西方推理小说的架构,读之如读东方版的“福尔摩斯探案”,奠定了古龙不可撼动的武侠大师地位。后来古龙坦言其深受西方和日本推理小说的影响。
70年代初开始,古龙写《萧十一郎》时受到启发,减少废话和不必要的描述,加强肢体语言和场景烘托,从此古龙的写作变成了一种似诗、类俳句、非散文的怪异文体。
7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温瑞安成为继古龙后较有影响的武侠小说家。
温的早期作品颇受古龙影响,如《四大名捕》系列、《神州奇侠》系列均可见古龙的痕迹。自一九八二年推出《布衣神相》起,又加上了若干还珠小说的奇妙素材,故神魔虚幻色彩甚浓;而《碎梦刀》、及《侠少》、《杀楚》等,更有许多“诗歌化”的语言文字,耐人寻味。
此后武侠小说的创作进入低潮,直到90年代初期,香港的黄易从《大剑师》开始创作武侠小说,到《寻秦记》真正形成自己的风格,从而开创了玄幻武侠小说时代,影响了大批的武侠小说作者。
——部分内容来自百度百科“武侠小说”条目
总结
武功成为了侠义精神得以实现的载体
武侠小说则成为了成人的童话世界
思考
1. 梁羽生、金庸、古龙你最喜欢谁的风格
2. 怎样看待武侠文化的繁荣
课件
武侠小说的发展
一、 唐代武侠小说已经开始处于萌芽期
二、 明清时期多以话本形式出现
《包公案》《施公案》
《七侠五义》
《小五义》
《儿女英雄传评话》
小说《水浒传》
三、 民国时期武侠小说一片繁荣:
北派四大家:
还珠楼主(1902~1962),以写奇幻的剑仙取胜,代表作为《蜀山剑侠传》;
白羽(1899~1966),以写人情世故擅长,代表作为《十二金钱镖》;
郑证因(1900~1960),以写帮会争斗、武功技击称雄,代表作为《鹰爪王》;
王度庐(1909~1977),以写悲剧侠情闻名,代表作为《鹤一铁》《卧虎藏龙》等。
四、 以金庸、古龙、梁羽生为代表的新派武侠小说
梁羽生:
《龙虎斗京华》《萍踪侠影录》《七剑下天山》
金庸
古龙
《楚留香传奇》《多情剑客无情剑》《萧十一郎》
m.pi.co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