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正文 第17章 师道

本章节来自于 思箧藏玉 http://www.lishu123.com/91/91126/
    中国古代一个人犯罪,严重者往往会被诛连九族。(欢喜记)明朝的方孝儒得罪了永乐皇帝,他为了表示自己不怕死,对永乐帝说,你可以杀了我,但充其量也就灭我九族而已。可是永乐帝偏偏要杀他十族,九族以外就是老师的家族,永乐帝认为是老师没有教好方孝儒,所以连他的老师一族也一并杀了,这在历史上也是颇为罕见的诛连案。可以也想见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师道精神”是有多么重要。

    古代中国人文文化里的“道”,指的就是“君道、臣道、师道”,“君道”讲究的是如何做好一个领导,怎样当好一个家长,或是如何做好一个国家的领袖,甚至于怎样做好一个班组长,如何当好一个头,这些可涵括到“君道”里;“臣道”就是说如何做好一个部下,怎样帮助上级完成任务,也就是今天企业里经常讲到的部属执行力。(大明土豪)“师道”精神则形成了中国人尊师重道的传统观念,比如“弟子”的两个字义,“弟”相当于兄弟、朋友,“子”即儿女,老师与学生之间有兄弟、朋友的情谊,学生又相当于老师的孩子,所以,古人在老师面前往往自称为“弟子”,弟子的传人又叫“门人”,照今天的话来理解就是“徒孙”。

    从古代的人文文化中,我们不难理解,“君道、臣道、师道”三者合一,也就是所谓的“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教育、行政与司法是合在一起来理解与遵守的,儒家的道统,继而通过一些“形象代言人”(如明朝以朱熹为标榜)的推广与维护后,就成了古代封建王朝统治国家、规范人们行为与道德的一部宪法。(飞来横宠:凌少的彪悍妻

    现在的教育,商业行为非常浓烈。因为教育体制的改革,致使许多中高等院校也要讲求生存与发展,便只有通过许多的市场机制来管理和经营,如此才能使学校实现盈利,如果不能盈利也就只有关门了。

    比如前几年开始兴起且很快流行的“emba”,即工商管理课程、民营企业总裁研修班,各大院校与各地举办方的收费大都是在30000-60000之间,学制一般在一年到一年半,整个课程学下来,算上交通费用、饮食费用以及住宿费用,所费约在十万元左右,因为这类培训班一般都会选择在比较高档的酒店或宾馆里授课。

    这些emba班,大体的作法都是面向企业的老总或高管招生(一般人是读不起的也不必要去镀这种“金”),无非就是在开学时,把参训的学员集中到所挂靠的院校去游历一次,由所挂靠学校的教授(一般是名誉性的教授)给学员们发表一些开学感言,履行一场“开班典礼”。(燃情仕途)待到学员结业时,再到所挂靠的院校去一次,给这些学员戴上学士帽或硕士帽,再照上几张集体照,以资留念或作为镀金的凭证。中途学习都是在组织方所在城市找一些高级一点的宾馆或酒店,再聘请几名在职或下海的教授、学者给他们讲讲中国的古代文化,因为是企业的老总或高管,当然还得把企业管理的案例融入其中,以说明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能为各种企业解决战略或是管理等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往往这些讲师,开场白多是从天下大势讲起,唬得那些个因早期下海经商而没有太多时间经过四书五经熏陶的企业老总把这些当做是真经。(虫族帝国

    当然,这类培训或讲学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有利于文化的传播,能够带动一方的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一定的文化内蕴与竞争力,也能为这些没有机会到知名学府深造的商人圆上一个“大学梦”,所以,这里面也有朝圣的心态在内。有些人加入这些培训队伍,是想通过这个培训圈子,累积更多的人脉资源,所以身在其中的人往往也会把讲师授给他们的名言常挂在嘴边:“圈子决定发展”。另有一些人因为早期赶上了好的政策,从而抓住机遇发展起来了,但是经营到今天,政策已不再向某些人或某些地区倾斜了,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感觉自身学识不足以应付当下市场的瞬息万变,是真心想来此充电以求提升自已的经营管理水平的。(全职高手)还有一些人却是因为当初想改变贫穷的状况,通过自已的艰辛打拼,终于赚到了很多钱,但是精神却开始感到空虚,无所寄托,人生的奋斗意义到低何在?内心开始迷茫起来,缺乏精神的信仰,想来此寻求精神上的出路。凡此种种,导致了emba的盛行,这种盛行所带来的市场利好,是许多培训机构与院校都不愿错失的商机,而这种行为,连北大、清华也未能免俗。

    现代读书人有一个怪现象,那就是学历越高,越没有尊师重道的精神。师之“传道、授业、解惑”,演而至今,好像就只剩下一种商业行为了。《红楼梦》中的贾代儒就经常收受家长们的贿赂,其助教贾瑞,也常常趁贾代儒不在时,假公济私,公然向学生索取好处,这些个学子们原本就是有钱人家的子弟,不学无术,如此一来,这班学生对老师也不怎么尊敬了。可见师道之沦丧,非一日之垢病。

    我们会发现,年龄越小的,反而越懂“尊师”。我儿子在上幼儿园时,平常叫他吃饭前要洗手,他不听,可上幼儿园了,回来就知道了洗手,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老师说的”,有些零食或好玩的,也经常会说“这个给老师、那个给老师”。许多人在读小学,逢到教师节时,也经常自己动手制作一些小玩艺或是把积攒的零花钱凑起来为老师买一些小礼物。可是越到长大,老师好像不那么可爱了,及至大学校园内,往往老师与学生好像是互不相干的,老师在讲课时,挟了一个公文包或讲义,展开就讲,也不管在座的学生都到齐了没有,在座的学生是否在注意听讲,反正讲完了就有收入。学生呢,感觉他是交了学费来的,感觉有兴趣便听一听,若听起来索然无味,要么打瞌睡,要么就翘课。下了课,在路上与老师碰面了,也是形同陌路,偶或点点头那也是避不过了硬着头皮对付着的,双方都是一种商业行为。这是文化道德的缺失。

    中国古代的文化中,对师之道是甚为讲究与严格的。古人对学生一般称之为“弟子”,亦师亦友亦父的关系。老师一般是把学生当作儿子一样看待的,老师对学生的教诲与成材是负有一辈子责任的,而作为学生,哪怕他朝一日金榜题名,高中状元,回到家乡,见了老师也须行跪拜礼,“一日从师,终身如父”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平时在家里时,一个人对父母对长辈要孝顺,古人讲究的早晚向长辈“请安”,这就是“入则孝”的孝子行为。在外面工作时,则要对兄弟对朋友友爱,推而广之,爱整个社会,爱自己的国家,都是做为弟子的意义,即要做到“出则弟”。一个人做事要谨言慎行,做人要讲信用,就是“谨而信”了,所谓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孔明精神就是这么个意思。谨慎不等于小器,如果能够做到谨慎处世并且讲信用,那么在这个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就会非常和谐地相处了,整个社会的风气自然就会“朴质”。一个人要有伟大的胸襟,要能够爱人,对亲朋好友,对同事,对他人都要做到爱,这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友爱,就是“泛爱众”的意思,要做到这一点,确实很难。如果一个人把这些都做到了,继而再亲近有学问有道德的人,以这些人为榜样、做朋友,就是“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做到上述几点以后,在有余力时,若还有精力或时间,就可“学文”,向自己喜欢的兴趣爱好发展,你爱作诗人、词人也可以,你爱作书法家、画家也可以,那是你个人的兴趣爱好,可以量力而行,也是你的自由。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渡江云的小说思箧藏玉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思箧藏玉最新章节思箧藏玉全文阅读思箧藏玉5200思箧藏玉无弹窗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渡江云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梨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