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正文 第35章 施琅的奋斗

本章节来自于 大清兴衰录 http://www.lishu123.com/91/91365/
    第35章施琅的奋斗

    而施琅就这样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专征权,当施琅得到授权之后,他感受到一种难以抑制的兴奋,自己十几年的冷板凳总算没有白坐。

    我终于可以开创自己的伟业了,我将和那些传说中的名将一样,名留青史,为万人景仰!

    自从施琅获得了统帅大权之后,他又将已经训练的十分熟练的海军继续加紧练习,各种阵型变换、登陆演练得滚瓜烂熟。

    平常不流汗,战场就流血!

    1682年十一月初三(12月1日)施琅特意率领约21000人,军舰238艘前往兴化平海卫,一方面训练军队,另一方面,用事实证明自己主张的正确性,施琅到了海上,很快就被海风吹的阵型全乱。

    看到施琅这么得意,姚启圣十分郁闷。因此,姚启圣只能剑走偏锋,为避免施琅独得战功,姚启圣试图和郑氏王朝谈判,期望获得万分之一成功的可能性。

    台湾方面,他们又使出了老招数:假和谈。

    而姚启圣明知希望渺茫,但他也只能硬着头皮谈判,没办法,谁让军队不掌握在自己手上呢。

    因此姚启圣屡次派使者过海和谈,台湾方面也多次派人过来大陆。

    双方你来我往,谈的不亦乐乎。可是毫无进展。

    台湾郑氏就一个条件:“不削发,不上岸,称臣纳贡,诸事仿朝鲜例。”

    这还谈个屁啊!

    要能接受,当年明珠早就成功了,还用得着你姚启圣。

    对于这样的结果,康熙完全在意料之中。既然谈不妥,那就打。

    于是,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五月,身在台湾的郑克爽接到了康熙送的礼物——《讨伐通牒》。

    这份通牒内容比较多,总结起来就是告诉郑克爽,搞独立是没有好下场的,分裂祖国者,虽远必诛。康熙为自己找的借口确实非常地高明!

    身在台湾的郑克塽接到了清廷的《讨伐通牒》,他和他的叔父、幕僚们感到惶恐不安,担心战争一旦临头,将可能玉石俱焚、满门抄斩。在一片惊慌和混乱之中,有人甚至主张派使者南联吕宋诸国、北结日本,许以重酬,请他们派船派兵来台,共御清军。此时,刘国轩等将领显示出了战将的勇气,坚决主张决一死战,成败在此一举。郑克塽派刘国轩全盘指挥这场决定台湾命运的战斗。

    与此同时,康熙也给施琅下达了总攻的命令。

    就这样,刘国轩和施琅,不同的经历、不同的境界和如今不同的东家,他们这两个老熟人终于在这一场决定双方命运的战役中正面交锋了。

    而施琅下令他的海军集结了,战争的浓云弥漫于台湾海峡上空。在这里即将发生的澎湖海战,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更是台湾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施琅来说,此战是他最后的机会,不容有失。

    因此,施琅的战前准备工作做得十分充分。后来的事实证明,正是他充足的准备工作保证了战争的胜利。

    施琅一面再次审视了征台方略、进兵时机,一面选将练兵。

    在用人方面,经过十几年历练的施琅真正发挥了每个人的作用。

    鉴于施琅和姚启圣的关系不是太好,为了让取得姚启圣的权力配合,施琅写信给姚启圣,言明进剿日期已近,自己准备以南风进兵,称赞姚启圣所捐资建造的大小船只、所招募的水军官兵都将为征台做出贡献,若征台胜利,姚启圣功不可没,并请他选派部下朱天贵所属的一半官兵随征。

    朱天贵是姚启圣的亲信部将,且骁勇善战,熟海道,曾是郑军中著名的水军将领。朱天贵所部原本留在福建作为策应,此时施琅主动提出要朱天贵所部一半官兵随征,其意还在于缓和与姚启圣的矛盾,争取总督的最大协助。

    而既然已经宣战,姚启圣也只能绝了招抚之心,转为专心支持施琅的武力平台工作。在后勤问题上,姚启圣还是比较顾大局的,他并没有因为施琅和自己不对付就给施琅使绊子,在这征台的关键时刻,姚启圣捐弃前嫌,对施琅的征台工作给予了全力支持,他的工作做得还是比较出色的。

    姚启圣迅速采取措施修治船只、筹措粮饷,保证朱天贵所部官兵的顺利从征,并拨出六十一艘战船、所有的将士,由朱天贵率领随征。

    据《清圣祖实录》记载,随施琅同征的还有原兴化总兵官吴英,施琅曾一度打算将其留于厦门镇守,总领征台后续部队,后又考虑到若到澎、台后,要进行陆地作战,需智勇双全、水陆作战均较为熟练之人统领指挥,而吴英统率东征军陆路官兵最为妥当,施琅又写信给姚启圣,请其代奏康熙,让吴英随同东征台湾。姚启圣接到施琅的求援信后,一方面具疏题奏,一方面迅速通知吴英前往施琅军中。

    施琅在用人方面确实能够不拘一格。

    蓝理,表字义甫,号义山。从他以后的行为来看,这个人绝对是平台第一勇将,无人可望其项背。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人是福建漳州漳甫县,他的民族实在是不太常见:畲族。

    如果不是蓝理,我还真不知道中国竟然还有这个民族。

    他就是这么个少数民族,在以前,那就是个标准的南蛮。就这么个出身,你让他饱读诗书,就是拿他开涮。

    虽然没读过书,但是这位蓝理还是有其他方面的特长的。

    史书上记载的蓝理是个十分传奇的人,据说他身材魁梧,能力举八百斤,足追奔马,还能拽马尾倒行。和隋唐演义里面“横推八马倒,倒拽九牛回”排名好汉榜第11名的虹霓关总兵的新文礼有的一拼。

    关于蓝理是不是真有这么神,这个还真不好说,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这位蓝理确实是身高体壮,并且从小练武精通刀、枪、矛、盾等各种兵器,是个武林高手。

    有了这么个特长,那工作就很好找了,长大以后,蓝理去当了兵,小兵。

    蓝理确实是个天生的军人,没有背景的他从一个小兵做起,到康熙十五年的时候已经做到了参将(大概相当于上校)。

    一个少数民族有这样的成就,确实非常了不起,如果放在今天我们对少数民族有优惠政策,蓝理同志怎么也能捞个人大代表当当。

    不过即使没有优惠政策,蓝理也足以名垂青史,参将远不是他的终点。

    不过蓝理同志很快受到了他人生第一次打击,由于读书少,他的为人确实很是桀骜不驯,不服上司管教。一下子得罪了姚启圣,后来又被姚启圣抓住了把柄,被姚启圣弹劾下狱。

    如果不是遇到战争,像他这么个性格,还真有可能升升降降,最后也就在某个参将位置上光荣退休。

    是金子终归是要发光的。

    由于平定台湾正是用人之际,施琅也听说过他作战非常勇猛,于是施琅不仅奏请赦免他的罪,还任命他当水军先锋。

    不过这个蓝里实在不是什么省油的灯。韦小宝曾经曰过:一般都能力的人,都比较有脾气。这个蓝里就属于这样的人。

    蓝理任先锋官之后,其手下有两个士兵外出买柴,无故遭受军中一个名叫噶叭什的提标一顿痛打,这两个兵士向蓝理投诉,蓝理听了士兵的申诉,二话不说,就把噶叭什抓来杀了。噶叭什是旗人,在军中享有优越的地位,更何况他的错误也罪不至死,这件事如果朝廷追究下来,不但蓝理,就是施琅也不好交代。施琅得知此事后,心里很不痛快,但大战在即,如果处分蓝理,会挫伤他的的锐气。于是便装做若无其事,并激励蓝理。

    而正是这位蓝理,在战争中起到的作用将远远超过施琅的预期。

    本文由小说“”阅读。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烟往事的小说大清兴衰录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大清兴衰录最新章节大清兴衰录全文阅读大清兴衰录5200大清兴衰录无弹窗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如烟往事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梨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