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澎湖海战1
在战前动员中,为了鼓舞士气、消除将士的畏敌心理,施琅提出了“三胜之道”。据《榕村语录》记载,施琅对众将士说:“我朝廷新平三藩之福气,一也;吾以天下之财赋,彼以区区之一隅,二也;以我之众百倍于彼,三也。”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施琅得出必胜之道,不是单纯从军事角度,而是从清朝平定“三藩”之乱以后全国大局已定的有利政治形势、国家强大的物质基础以及军事力量等三方面进行分析的。
施琅对于当时台湾海峡两岸客观形势的透彻分析,连大学士李光地也给了很高的评价:“人论本朝之将,以赵良栋、施琅并称。今观之,赵虽御下亦有恩威,临事亦有机智,若论能揽天下大事,刻期成功,未必如琅”。
李光地都深感佩服的理论,对于众位将士来说,更是听得如痴如醉,仿佛台湾就是自己的囊中之物一样。
而且为了进一步激励全军将士不畏强敌、勇敢向前,施琅还让自己的家人和族人三十余人随船出征,其中就有施琅的四个儿子。这些人都具有丰富的海战经验,可谓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统率无私,手下的人自然都个个奋勇。
经多年研究的气象专家施琅已完全掌握了海峡地区的气象情况,夏季台湾地区高温多雨,能见度较好,特别是在偏南风向下,风速和缓顺畅,十分利于舟师渡海。乘南风风轻浪平之利,五、六月间是进兵的好时机。在进兵的路线上,施琅也考虑周详,决定从铜山出发,穿过台湾海峡,袭击澎湖列岛的刘国轩侧背,可收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之效。
澎湖西距福建厦门港八十海里,东距台南安平港五十四海里,在历史上一直是连结大陆与台湾本岛的桥梁。四周海域波涛汹涌而内海平静如湖,故又名彭湖、平湖、西瀛等。早在南宋时期,澎湖就有汉人居住,澎湖的开发早台湾四百多年。那里百分之八十的岛民以捕鱼为生,环岛海滨帆樯林立,入夜后万点渔火流动,甚为壮观。碧海蓝天,沙滩绵延,空气清新,再加上有复杂变化的海岸地形,是个容易攻取的地方
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1683年7月8日),施琅从铜山岛出发,姚启圣也拨3000人同施琅出征(清军24000人,大鸟船70艘、赶缯船103艘、双帆居船65艘)。施琅的目标非常明确:那就是澎湖的刘国轩主力。
而台湾方面,面对清军即将到来的进攻,刘国轩也积极做好迎战的准备。刘国轩从台湾本岛把所有的主力都调到了澎湖,另外还把商船以及私人用船都改为军舰(大小炮船、鸟船、赶缯船、洋船、双帆等各式战船约200艘)。
而刘国轩确实是一员出色的将领,刘国轩根据自己长期的作战经验,组织了青壮年敢死队,抽调民兵为预备役。刘国轩把自己所有的部队进行了周密的部署:戎旗一镇吴潜镇守澎湖风柜尾,果毅中镇杨德镇守澎湖鸡笼屿,后提督张显镇守澎湖牛心湾,游兵镇陈明镇守澎湖四角山,果毅后镇吴禄镇守澎湖内堑,壁宿镇杨章镇守澎湖外堑,右虎卫领兵江高镇守澎湖东屿。
刘国轩在澎湖建立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在娘妈宫、风柜尾、鸡笼山、四角山、内外堑、西屿头、牛心湾等地方,添筑了炮城十四座;在有利于登陆的地段,还挖建了二十多里的高墙和壕沟,安设铳炮,进一步加强防御。
出征之前,深谙人性的施琅拿出了硬通货:银子。
要知道,这个战争是统一战争,大家之所以跟着你混,一是为了建功立业,而是为了发财。大家也知道,建功立业得靠领导脸色,而这个银子那可是实实在在的。
政府要办大事,总是要付出一点代价的。
施琅派人拿出一个覆盖红绸的大盘走上点将台,伸手一掀,里面全是白花花的银子,银子上面雕刻着作战的官职,施琅决定用这些银子刺激刺激大家,提高他们的士气。
拿着银子,施琅进行的部署。施琅首先拿起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先锋银锭,巡遍诸将说大喊道:“征缴澎湖,有敢为先锋者,上台领取。”
话音未落,只见诸将中冲出一个血气方刚的彪形大汉,他大喊道:“我来。”此人不是别人,正是蓝里。
有了蓝里做榜样,施琅很快部署完了全部阵型。
然后,施琅就把各个将领的姓名写在了船舰风篷上,这样做有个很明显的好处,谁前进谁撤退,一目了然,谁都别想蒙混过关。誓师完毕之后,清军舟师各就各位,正式出发。
南风越来越强,清军的战船轻松行驶在洋面上,舰队按照旗舰的号令不断变换着队形。此时六十三岁的施琅站在旗舰的船楼上,深邃的目光仿佛穿越几十年的时空,放射出灼人的光芒,里面包含着仇恨、智勇和使命,以及他生命的全部意义。此役之于施琅是一场只有一种结果选择的战斗。
与此同时,海上巡逻的郑军哨船也发现了清军的海军部队,急忙回报刘国轩。当天晚上,施琅传令船只泊于澎湖南大门的八罩岛,并遣官员乘小哨船到尚无郑军据守的将军澳、南大屿等岛安抚百姓。
此时的刘国轩虽然在澎湖驻兵设防,但对施琅六月进攻澎湖的说法却十分怀疑,刘国轩曾对部下说:“六月风波不测,施琅是惯熟海务者,岂敢故犯突然兴师乎?不过是虚张声势”。
连海战老手刘国轩都不相信施琅会在台风季节进攻,施琅确实真正掌握了战争这门艺术,做得到了出其不意掩其不备。
等到接到哨船的报告,刘国轩这才大吃一惊,这才匆匆忙忙做出反应。他立即下令陆军做好防守工作,同时让镇守狮屿头、风柜尾、鸡笼山、四角山、内堑、外堑、东峙、牛心湾等各个重要位置的将领,将炮移到海岸,防止清军登陆。
此外,刘国轩还让全部海军部队率领各个舰队,排列在娘妈宫前和内堑、外堑、东峙、西峙等海面,准备迎战。
从上面的部署可以看出,刘国轩对于施琅的到来毫无准备,仓促应战,他采取了谨慎防守的策略。
实际是,我们分析这次战争的形势,这次施琅可以说是各方面都占有优势,天时(刘国轩根本没有准备)、地利(已经占据了澎湖列岛的部分岛屿)、人和(士气高涨,内部团结)。只要施琅自己不犯错误,战争的结果是比较明显的,刘国轩胜利的希望比较小。
事实上,施琅憋了十几年,勤修内功,他现在犯错的概率是不存在的。
对刘国轩来说,刘国轩最好的选择是能乘清军远航疲惫,又立足未稳、兵心未定之机主动出击。这样子刘国轩的胜利概率估计能有所提升。
这个建议,在台湾内部也不是没有人提出,台湾的宣毅左镇邱辉就曾经向刘国轩提出过这样的建议。
可惜刘国轩打仗虽然很厉害,可惜此人从来就是个保守派。他自恃防守严密,而且他乐观地认为海面风暴将起,清军到时候会不战自溃。所以刘国轩因而拒绝了这个建议。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刘国轩还是当年的刘国轩,施琅已经不是当年的施琅了。虽然刘国轩没有退步,可以架不住清军在施琅的操练下,早就已经不是当年的旱鸭子了。
施琅率领大规模的清军海军浩浩荡荡到达澎湖外围,驻守猫屿、花屿等澳上的郑军部队,看到这种情况,我想他们如果不是傻子,他们只能有一个选择:撤退。
虽然中国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古话,但是能做到的确实很少。而这些人显然是属于那群做不到的人。所以他们立刻决定撤往澎湖本岛,同时向刘国轩报告清军战船泊于八罩岛,且船只众多,声势浩大,恐惧之情溢于言表。
而施琅那边,正是士气高涨,双方的对比很明显。
本文由小说“”阅读。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