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正文 遇见小人物

本章节来自于 大美昆曲 http://www.lishu123.com/91/91918/
    草根昆曲,需要社会的关怀

    平民昆曲,需要政府的支撑

    ——摘自“客船”的微博七里山塘昆曲馆

    有了昆曲,苏州山塘街才美到了极致。(一路飞仙

    生于苏州的沈伟,最早被昆曲吸引却是在北京:十多年前在王府井书店二楼,丝丝缕缕的音乐悠悠然进入了他的灵魂,美极了,原来那竟然是故乡的昆曲!

    从此与昆曲结缘,甚至两个女儿都受影响,双双考入了苏州昆曲学校,一个司笛,一个学花旦。这样,慢慢接触昆曲就多了。女儿所在的学校,学生极少有实习演出的机会,毕业后也大多改行,学以致用的寥寥无几。他替这些可爱的孩子着急。他再三斟酌,就“量身定做”,为这些学生的现在甚至是将来探索一条路子。他和学校领导沟通,双方找到了共同点。

    四十出头的沈伟,毅然决然丢下生意,开始“经营”他的昆曲馆。没有背景,没有足够的资金,但是他和朋友一往情深,走进山塘也走进昆曲。

    2011年3月27日,曼妙清雅的昆曲,犹如宜人的春风,掠过新民桥,飘过七里山塘。游人驻足凝想,悠然神思:这就是昆曲啊,原来昆曲这么美啊!

    6月1日下午,我和朋友来到山塘街,循声走近一家茶馆,里面多是明式家具,舞台两侧为“出将”“入相”,前有一副对联:传承百戏之祖桃李自春,宏扬吴地文化满庭芬芳。

    《牡丹亭·游园·惊梦》,扮演杜丽娘的沈羽楚,水袖如水飘逸,演唱缠绵优雅,不知不觉就把观众带进了明清时代的昆曲堂会……

    演员多是学生。整个班底,多从学校组合。下午、晚上,每天每天,昆曲成为七里山塘一道清新雅致的风景。

    “风景”之奇妙还在于:新民桥熙熙攘攘,车水马龙,昆曲馆笛声悠悠,曲雅韵美。古代与现代交相辉映,大雅与大俗只有一步之遥。

    然而,沈伟走进典雅也走进了尴尬:几个月“经营”下来,社会效应渐入佳境,经济状况却日见拮据,现在“每天都在往里面贴钱”。(篮球之黄金时代

    难怪,世界就如新民桥上忙忙碌碌的人流,还没多少心思来品尝清音体悟优雅。历史还在雅与俗的纠结交错中徘徊。

    兰州一位收藏家在这里连看了三个晚上,他说太美了,怎么就没人欣赏?!他和沈伟交谈,两人惺惺相惜,知底知心。临走他买了二十张票带回去,不久又汇来了五千元,表示他对昆曲的心仪和心意。

    山塘街的昆曲,在艰难中支撑,在痴迷中坚持,在苦苦寻觅中等待。正如“客船”的微博所言——

    草根昆曲,需要社会的关怀。

    平民昆曲,需要政府的支撑。

    一个人,一出戏

    2011年12月25日,按照提前的约定,和吕成芳见面。

    我是从网上知道吕成芳的。作为一个非科班出身的昆曲爱好者,能够登上了北大和北师大的讲台,一定有过人之处。

    平江路伏羲茶馆,“品茶听琴赏昆曲”的招牌赫然入目,我悄然进门。

    吕成芳正在讲《牡丹亭》,从春愁闺梦说到云霞翠轩,从身段说到唱腔,从水袖说到兰花指,从汤显祖说到莎士比亚,从昆曲常识普及到艺术高端品赏……形象生动,妙语连珠,深入浅出,实在难得!

    边演讲,边表演,这是吕成芳的一大特色。从《游园》到《寻梦》,几个经典唱段,多在娓娓道来的讲述间演唱。仅就“皂罗袍”几句,足足说唱了近半个小时。说得透,演得美,游客坐得住,听得进,看得有滋有味,就连我这个“见多识广”的“昆虫”,也听得津津有味。

    昆曲是吕成芳演讲和表演的主旨,同时穿插了评弹和苏州地方文化掌故。她会弹琵琶,唱评弹,古琴也懂。多才多艺的吕成芳,把苏州文化做了全方位的展示和玲珑剔透的表述。观众多是游客,而且基本上是“第一次”,他们自己去看昆曲,很难有这么立体的感受,听导游吹牛更是一头雾水真假莫辨,在伏羲茶馆,一杯清茶,就品出了苏州文化的真味。(鉴宝风云

    随意翻看微博,2012年元旦,有位“杏仁冰淇林”说:有幸今天下午听到平易近人的昆曲,感谢吕成芳老师让我们全家度过了美好的下午,也谢谢儿子帮我们挑的茶馆。“乐趣总在工作外”说:选了一个好地方,品茶赏昆曲,非名家,却是了解昆曲的一处好地方。

    这是昆曲的魅力,也是吕成芳的成功。

    好不容易等到日场结束,吕成芳水都没喝一口,坐下来接受我的采访——

    起先以为是她自己的茶馆,待我发现营业执照上法人不是她,一问才知,原来她仅仅是个“打工”的:伏羲茶馆开张后,节目有过昆曲,有过评弹,还有古琴,都没成功,留不住观众,后来组织了个小型的丝竹乐队,吕成芳唱了,老板感觉她最适合,就请她了。也怪,她一来,茶馆生意就兴了,就火了。国庆长假,七天演了十四场,场场都兴,时常爆满,有时加座加到墙上(楼梯)……

    3月份到圣诞节,已经演出了四百多场!

    晚场应该十点结束,却往往要延长到十一点多……

    “小人物”走进大学讲堂

    2012年8月,苏州还吹着炎夏的热风,北京游客倪之维走过平江路,被“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的声音吸引,隔窗看去,二八佳人,款款移步,莺声燕语,煞是迷人。不由得进门坐定,品茶,听曲。

    这一坐就是两个多小时,他被吕成芳的讲述和表演深深打动,他觉得吕成芳的好处就在于:即便不懂昆曲、不知道昆曲的人,一旦见到听到,不消几分钟,就会被粘住,想走也挪不了——昆曲的传播,不正是需要这样的人吗?他萌发了一个将平江路的茶馆“卖唱”搬到北京大学课堂的想法。

    两个人彻夜长谈,一拍即合:为昆曲,去!

    众所周知,一出戏的排演,动辄花费几百万上千万甚至更多,而吕成芳的这次北京之行(还有笛师姜健钧),总共花费不到一万元!但是12月3日、4日两天,吕成芳和倪之维却完成了一个常人难以想象的甚至是史无前例的“壮举”:一个非昆曲科班出身的也非职业演员的曲友,却通过自己的演讲和表演,为北京大学和北师大的学生上了一堂美丽生动的昆曲课,上完课又欲罢不能,“加演”半个小时,一些学生被她的演讲所迷倒,甚至追到住处,要拜她为师……

    吕成芳说她有“戏缘”,出生的地方就在况公祠边上,父母都是戏迷,“胎教”就是戏曲。(打工巫师生活录)她还是个文学青年,喜欢写诗。2004年看了青春版《牡丹亭》后,从此迷上昆曲,发疯似的买了碟片学。去北京讲课前,她去苏州昆剧院请教了老师,纠正了一些以前的唱法。她说我喜欢昆曲,我用我自己的方式传播昆曲文化。

    吕成芳的生活非常简单,白天在一家公司上班,晚上过来表演,双休日和节假日则是下午和晚上两场。频繁的演出,使得她“黑的变白了(白发多了),白的变黑了(皮肤黑了)”!很累,可是很开心。收入很少,可是心甘情愿,即便有开高价的请她去,她还是留在了伏羲茶馆。“惟一的遗憾是玩的时间没有了!”她是个贪玩的人,现在这么紧张,哪还有玩的空啊?

    不错,也有些人不理解,非议多多,甚至讥笑说她是“卖唱”的,似乎昆曲只可在庙堂,不可入俗。她说,昆曲从来就是在民间发展的啊!传习所就是民间组织啊!说我“卖唱”,我也不生气,我一个卖唱的能走上北京大学的讲台,够啦……

    百花昆剧团

    2010年8月,许正龙悄无声息地办起了“昆山百花昆剧团”。

    这是昆山惟一的而且是民营的昆剧团。

    几百个亿财政收入的市政府没有办昆剧团,一个小小老百姓却办成了!当然,政府不办是有综合考量的,你民间作为爱好玩玩可以,正经办个团,可不是开玩笑的事:人多人少,你总得给钱给地,还要操心经营,谈何容易!

    大约一个多月以后,我在淀山湖说昆曲的事,听到昆剧团成立的消息,马上请人联系他。

    之后,电话没少联系。(尊贵庶女)一天约他来我的工作室,也是想了解他半年多的经营状况。“还可以。”他说,“只要不亏,演员收入有所增长,就可以了。”

    才知道他是副团长,出资的是一个朋友,她女儿也投了点钱,他负责具体运营。女儿许丽娜是苏州评弹学校昆曲班的,毕业后去北京打拼,人民大会堂和国家大剧院都演出过,会演的折子戏有十多个,这在业余昆剧演员中算是很不错的了。或许由于受女儿的影响,他对昆曲很执着,也很有信心,这信心来源于他的“起点”:不是为了赚钱,自己有劳保,只想为昆曲做点事。

    难怪,有个宾馆和他谈“生意”,要求去包厢唱昆曲,可以给大价钱,他明确回绝。

    “我是小人物,做不了大事,但我会尽自己的力量,让更多的人知道昆曲。”正是这样,他和周庄、锦溪两个镇的领导说昆曲,一来二去,就把两个镇中心小学的“小昆班”办起来了。

    5月28日,在他的联系和安排下,我去锦溪小学,送几本《昆虫小语》给他们。没想到这个学校的“小昆班”有四十多人!每周有三个下午学昆曲,教师就是许正龙的女儿。

    他辛勤奔走在江浙一带,开始老百姓不知道昆曲,不要听;现在演出机会越来越多,老百姓也接受了,不少人喜欢上了。

    为了节省开支,他有时候汽车也不开,拎个包就去挤公交车,吃饭也是很简单。“昆曲来源于民间,昆曲也只有在民间传播,才有希望。光靠政府做,肯定不行的。专业演员拿了这个奖那个奖,就不会来农村演出。所以我认为民间要做昆曲,民间做得多,昆曲才会传承下去。”

    朴实的许正龙做着很朴实的昆曲,淀山湖镇政府一开始就很在乎也很支持他的事业,“百花”的房子租期到了,镇文广站说好,给他提供了一个办公室。

    小人物做着本该大人物做的事。尽管条件一般,但是他虔诚,所以相信会持久。

    你好,粉墨宝贝

    近年来,以昆曲的名义来找我的不少,这本是好事;可慢慢地就发现,他们当中大多仅仅是也只不过是借着昆曲的“名义”罢了,很多美其名曰“文化产业”,其实不为文化,只图产业:赚钱。(抗日之兵魂传说)赚钱没错,又不这么说,总说得花好桃好,愿为昆曲“两肋插刀”,“英勇就义”。结果呢,昆曲不过是口号,只是个漂亮的工具。

    林政德先生也来了。他是在昆山的台商,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老板。他是个文化人,漫画家。他做昆曲,也该在“小人物”之列。他和太太娜姐一起来,说要做昆曲。一次,两次,三次。有时候我不在,他也来,和工作室的依兰聊昆曲。渐渐地我发现,他对昆曲真的了解很多了,他钻进去了——娜姐说他“入迷”了,吃饭睡觉坐飞机回家过年,全都是昆曲……

    不由暗自起了敬意。

    忽然有一天,他和江苏省昆的王斌副院长、画家高多来了,说是要把昆曲人物做成3d动漫!

    又一天,《粉墨宝贝》的光盘出来了!

    昆曲元素进入3d动漫,是林先生的首创。

    林先生十八岁就拜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为师,成名作《young guns》(青春战士),在高手林立的台湾漫画市场突破百万册销量。2011年底,先生在转战南京、广州、上海之后,悄然来到昆曲源头昆山巴城,开始了从漫画到动漫的全新的征程。

    昆曲之美,美到极致。服饰水袖,唱念做表,无不蕴含中华文化的精髓。林先生潜心进入,日思夜想,宵衣旰食。

    娜姐说,他那边走火入魔,我这厢累死累疯……

    不错,看到他的一个微博说,半夜做梦,想到色空的造型,赶紧爬起来画!

    先生对文化有敬畏之心,所以前期准备艰辛备至,看书,看戏,探访昆曲名师,拜访戏剧人物画家,与业内人士切磋沟通,苦思冥想,寻找灵感。往往一个造型要画几十遍甚至上百遍,画了改,改了画。人物造型每一笔每一色,都力求严谨,绝不迁就姑息。步入中年的林先生,眼力越来越不够使唤,削铅笔只能用器具。娜姐心疼不已,可是,她也清楚,先生对昆曲钟情若此,任何力量都无法改变,索性由他去……

    生旦净末丑,五个昆曲宝贝呱呱坠地!

    太可爱了!业内业外、大人小孩,都认可都喜欢。

    开始制作动漫。为此,他和他的团队也没少摩擦。导演或者助手为了掐准时间,可以将一句唱腔掐头去尾,或者随意删去一句,可林先生有坚持,有原则,他说不能动的地方绝不动一丝一毫!导演说,我们为昆曲做事,昆曲却成为我们的障碍,林先生则说,做文化,不能糟蹋文化,做昆曲,不能糟蹋昆曲;做昆曲,就得尊重她,懂她,我们千万不要以任何理由亵渎了昆曲的原味!

    《粉墨宝贝》新鲜出炉!

    前前后后,用了差不多十个月。

    十月怀胎,阵痛出世!

    2012年10月,三分钟3d动漫样片《粉墨宝贝》成功推出,在当月的戛纳秋季国际动漫节上,一亮相就赢得一片喝彩。12月份中国动漫协会年度评选中,该片获得“2012最具开发价值奖”提名。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副司长高政给予高度赞扬,特地关照浙江卫视赶赴巴城,采访拍摄专题片。之后在杭州国际动漫展会上,中宣部副部长蔡赴朝见了《粉墨宝贝》,十分欣赏。著名作家陈祖芬看后激动不已,专门和林先生交流了两个多小时……

    央视要买他的版权,价格不菲,可是这一卖,他的《粉墨宝贝》就永远属于他人了!

    不舍得。

    昆曲回故乡,演出一百场,大多在学校演出,每场演出前都放映《粉墨宝贝》。开演前孩子们在场子里嬉笑打闹,一放片子,那六百年的风花雪月,化为儿童装扮的生旦净末丑,一下子将孩子们吸进了粉粉和墨墨的世界。那一番奇妙的景象,林先生自己看了也感动不已。

    他的团队结合了两岸三地的动漫精英,参与其事的人都说,这次是他们做得最苦的,也是最自豪,最有成就感的。

    林先生说,《粉墨宝贝》运用动漫的艺术表现形式,将昆曲元素有机融入剧情,讲述一个励志而又逗趣的快乐故事。

    先做电视,还是先做电影?正在策划运作之中。

    让我们为他祝福!

    六百年千转百回之一枪命中

    作家陈祖芬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如此描述——走进第九届中国国际动漫节的动漫馆,立刻读懂了一个成语,叫做眼花缭乱。常常脚往前走,眼睛还在往后看。正想着在脖子上安装一个轴,脑袋可以360度随便转,就有一个展位冲进我的视线,一下叫我的眼睛里,只剩下这一个展位了。

    这个展位叫“粉墨宝贝”,粉粉和墨墨两个3d动画的昆曲宝贝,叫我再迈不开步,也再不想在脖子安轴了。忽见一位先生走到我跟前,略为弯下身子,双手举着几张粉墨宝贝的明信片,尤其举着那一望而知的诚意。好像小生这厢有礼了。

    他,一个学生头,黑白条的t恤,戴一副黑框眼镜。他是看出了我对粉粉、墨墨的痴迷。我是感动于他那浓郁的书卷气。

    2000年金庸授权他做漫画版《鹿鼎记》,《鹿鼎记》里的韦小宝喜欢看戏,他就跟着韦小宝走向戏台。他才知道,昆曲铺展开的,是无穷无尽的华美和优雅。但是昆曲剧本是文人雅士写的,不通俗,不草根,如今看昆曲的有几人?

    他叫林政德……他要用动漫来传扬昆曲,前者是快节奏的3d,后者是悠扬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实在难有共同语言。常有投资商说:你做项目,我会投资,但是做昆曲不行。可是林政德一头扎进昆曲就是八个月,没有收入,没有运作。团队着急,他不急。走路都像小生上台走圆场,都走云步了,说话都用昆腔念白了,还云手,拉山膀的。跟他急,他还唱《牡丹亭·游园惊梦》: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那种慢慢的水磨腔呵!做动漫,每一分钟都在算钱,像这样“水磨”,还有多少时间讲故事……他说自己入戏才能出戏,他说自己不懂昆曲,怎么和专家交流?自己不会演唱,怎么和动画对口型?自己没有感动,怎么能奢望他的创作团队感动……

    就是粉粉和墨墨的奶粉钱不足。林政徳笑:我做片子得一枪命中,因为我只有一颗子弹。“一颗子弹”的魅力

    然而,就是这“一颗子弹”,2013年从年头到年尾,一共获得十五个奖项!其中,就有广电总局和文化部举办的中国梦动漫主题大奖!

    《粉墨宝贝》声名大振!

    为了让宝贝尽快走进千家万户,林正德等不及了,在投资商一时没有认定的情况下,他和娜姐商定,无论如何,先做起来——

    马年到来的时候,他们义无反顾,卖掉了台湾和广州两处房产,聚集起国内外优秀的动漫设计师,紧锣密鼓,先做十二集《粉墨宝贝》……

    林正德的昆曲梦,正在绽放越来越绚丽的光彩。

    m.pi.co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杨守松的小说大美昆曲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大美昆曲最新章节大美昆曲全文阅读大美昆曲5200大美昆曲无弹窗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杨守松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梨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