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正文 天籁之音“东方红”

本章节来自于 星上天,弹着地 http://www.lishu123.com/92/92204/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红色经典乐曲《东方红》响彻苍穹!天籁之音,拨动着十几亿中国人的心弦!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中央非常重视,1958年5月17日,**在**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大天王)”

    要上得去

    当时分管科学技术的副总理聂荣臻召集中科院的科学家们研究,不久就拿出了一个中国卫星规划。(都市最强仙医)为了实现这个规划,又专门成立了一个以钱学森为组长的“581”小组。与此同时,中科院成立了三个设计院:负责卫星总体设计和火箭研制;负责研制控制系统,姿态控制系统仿真,遥控遥测和运动物体控制;探空仪器研制与空间环境研究。(毒爱嫡女特工妃

    两个多月后,“581”小组的科学家们,完成了运载火箭结构的初步设计,搞出了载有多种高空环境探测仪器及动物舱的探空火箭头模型。1958年10月,中科院首次展出这些模型。**、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前来参观。

    模型展览后,中央决心很大,决定组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钱学森任院长,孙家栋负责总体设计。(商战教父)1967年12月,孙家栋主持了第一颗人造卫星研制工作会议,审定了总体方案和各系统方案,把卫星研制任务概括为“四得”,即“上得去、抓得住、看得见、听得到”。

    “上得去”,就是保证发射成功。“抓得住”,就是保证卫星准确进入轨道。难就难在“看得见”和“听得到”。(阳光大秦)原来卫星设计方案虽有72块平面,直径只有1米,那么小的东西在天上飞,地面上的人根本看不到。如果将卫星直径做大,卫星就会超过既定重量,卫星一超重,火箭就送不上去。大家琢磨来琢磨去,最后决定:在第三级火箭外面套个表面镀亮的球形气套,卫星发射时,气套闭合,卫星上天后,利用第三级火箭自旋时产生的离心力,给气套充气,让气套展开来,成为一个发光的球体,地面上的人用肉眼就能看到一个亮亮的小星星在行走。(神级天才)“看得见”的难题解决了。

    要听得见

    为了“听得见”,科学家们动足了脑筋!不过,中国设计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技术上要比其他国家的人造地球卫星先进一步,可以发射一个连续的信号。而苏联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呼叫信号,只是“滴滴答答”的电报码声,它的遥测信号是间断的。中国这颗卫星可以发射一个连续的信号。于是,总设计师孙家栋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让卫星的连贯信号播送《东方红》乐曲,同时建议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命名“东方红一号”。

    1966年5月,经国防科工委、中国科学院、七机部共同商定,报中央批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取名为“东方红一号”。1967年初正式确定卫星播送《东方红》音乐。

    那个年代,老百姓家中很少有收音机,有的只是一个小小的广播喇叭,即使有收音机,一般波度都不够,无法直接收到卫星信号。于是,有人想到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转播卫星信号:“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这8小节音符,再通过广播喇叭送到了千家万户。

    这个设想,给乐音装置的设计者们很大压力,他们跑遍了北京大大小小的乐器店,找不到合适的乐器声。最后还是北京火车站钟楼的报时声,给了他们灵感,决定把北京火车站钟声的节奏和铝板琴的琴声合二为一,奏出了音乐纯正、节奏明快的《东方红》乐曲。

    1970年4月25日18点,新华社授权向全世界宣布: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一次发射成功!卫星运行轨道的近地点高度439公里,远地点高度2384公里,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夹角68.5度,绕地球一圈114分钟。卫星重173公斤,用20.009兆周的频率播送“东方红”乐曲。

    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时刻!相信这段乐曲会永远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美好心声!

    m.pi.co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刘殿学的小说星上天,弹着地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星上天,弹着地最新章节星上天,弹着地全文阅读星上天,弹着地5200星上天,弹着地无弹窗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刘殿学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梨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