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11月26日,中国的航天人最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在太空飞行了47圈后,顺利返回地面,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
残王毒宠,侧妃超大牌)
要抓得住
早在60年代,党中央决定把返回式遥感卫星作为发展重点,技术上要做到“抓得住,跟得上,回得来”。
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要解决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问题,首先要有足够推力的运载工具,以及功能完备的卫星本体和可靠的航天测控网。(
强悍老公你够狠)对于返回式遥感卫星的发射任务来说,除了要求运载火箭有足够的推力,还得有精确的制导和控制能力,它既有一般卫星在空间飞行的能力,又要具有按程序接受地面控制、完整地返回地面预定区域的能力。从总体结构上讲,全星分为再入舱和仪器舱两大舱段。(
独步山河)再入舱就是返回体,仪器舱在完成任务后,留在轨道上运转。它主要包括十几个大系统:结构、温度控制、姿态控制、程序控制、遥测、星上跟踪和返回等系统。没有这个庞大复杂的系统,送上去的卫星就会成为一个无法控制而又不能完成科学探测任务的人造天体,“抓得住,跟得上,回得来”,也是一句空话。
对于返回式遥感卫星而言,除需要技术指标很高的遥感仪器,保持高精度的测控及安全可靠的回收系统外,还需要选定合适的回收区域,并配置地面、空中有机结合的回收设备和试验队伍
1972年5至6月间,发射部队会同参与火箭和卫星研制工作的10多个单位,在四川盆地回收区内进行了第一次联合空投试验,投放了两颗模拟星,一颗结构星。(
风水先生捉鬼记)当地上万名群众参与,研制单位的数百名技术人通力合作,上上下下统一协调,一个月的时间里,进行了3次模拟合练,发现并排除了数百个技术性问题,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
全职高手)
要回得来
1974年8月,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和长征2号运载火箭测试合格,于9月12日运抵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加注推进剂,定于11月5日点火发射。
11月5日1点左右,戈壁滩上寒风阵阵,发射程序进入到了“一分钟准备”。(
实习神医)
发射场上的空气几乎凝固了!人们只听到自己心脏的跳动声和“咔!咔!咔!”的秒表声!所有的心都在聆听最后呼叫——
“点火!”
指挥员一声口令,闪电一般,划过人们的心地!打破沉静的期盼!只见发射台一阵红烟喷起,火箭起飞!
“哒!哒!……”6秒后,忽见卫星俯仰摆动起来,姿态失衡!20秒,安全自毁系统爆炸!
在场所有人的心呀!随着“点火”而慢慢升空,又随着“嘣!”的声闷响而立刻破灭!这是一次多么痛苦的承受呀!
第一次发射失利后,中央领导同志立即作出明确指示:“不要颓废,继续奋斗,一定要达到目的”。
全体航天人慢慢从沉重的心情中解脱出来,认真细致地查找原因,经过将近一年时间的努力,重新拿出了一个质量可靠的卫星,再次运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发射中心和七机部的13名领导组成临时党委,负责现场指挥。各系统人员齐心协力,团结战斗,大家只有一个决心:一定要将卫星送上天!一定要把卫星收回来!人人从紧从严工作,暗暗地写下自己誓言:“不带一点问题上天”。
11月26日11时30分,实现期盼的时刻终于到了!远远望去,载着返回式遥感卫星的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整装待发,它好似一支怒拔的利箭,直指九天!
“点火!”
一声令下,卫星好似一匹蓄力已久的骏马,挣开羁绊它的发射架,从紫红的烟雾中奋力升腾!升腾!再升腾!……在空中,它像一个听话的孩子,按照人们设计好的程序,进行自动完成关机、二级点火、分离等一系列动作后,把卫星一直送入了预定轨道。
“发射成功了!”
“我们的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成功了!”
人们欢呼着!跳跃着!诉说着!拭着热泪眺望着!
卫星入轨后,各卫星地面观测站密切监视和收集卫星运行信息,分析卫星运行情况。一天、两天、三天,卫星完成了“上天、入轨、遥感、返回”的全过程,按预定计划顺利返回地面!
巡天遥看一千河!中国人遥看天河之梦实现了!
m.pi.co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