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 钱 飘 香
母亲从乡下打来电话,告诉我,家门前那两株榆钱树又挂满了串串飘香的果实。(
战妃狂帝)+天书中文网言情内容更新速度比火箭还快,你敢不信么?我放下电话,轻轻推开窗户,一股沁人心脾的晚风夹杂着校园淡淡的幽香扑面而来。望着寂静的校园,我突然感觉心里空荡荡的。
归心似箭的我,好不容易挨到天亮,吃了早餐,便装点行囊,匆匆踏上了回乡的客车。
刚走进村口,远远地,我便看到了站在门前榆树下的母亲。母亲见我回乡,喜出望外,急忙喊来孙女上前接我。我牵着小孙女的手信步来到门前。春风满面的母亲指着那两棵榆树说:“你看,那满树串串榆钱多香!”听着母亲那滚烫的话语,再看看那串串剔透飘香的榆钱,一股温馨的暖流顿时溢满了我的全身。
回到家里,妻子忙打来热水让我洗尘,孙女端来热茶,让我品茗。当我洗完脸,酩完热茶后,顿觉轻松了好多。摆脱了平日里工作的繁忙和诸多的应酬,此时只想美美地睡上一觉,就顺势倒在了大沙发上,竟酣然入睡了。
一觉醒来,母亲妻子孙女不知干什么去了。我信步走出陋室,屋外串串飘香的榆钱挂满了树枝,既晶莹剔透,又清香醉人。母亲正颤巍巍地站在方凳子上,掂着双脚,吃力地从树枝上捋着串串榆钱,小孙女扶着凳子,眼巴巴地望着。春阳下,母亲的身影显得格外瘦弱,不觉中,淡淡的榆钱醇香,将我的眼睛浸得湿润。我的思绪霎时陷入了对苦涩童年生活的回忆。
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正逢“大跃进”年代,父亲曾被派去亢家河修水库,回来时带了两株小榆树,叮咛我栽在家门前。每天放学回家,我为小榆树培土施肥浇水,精心侍奉。草木枯荣,历经沧桑,小榆树一年年长高了,并抽出了嫩绿的枝条。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家里很穷。每逢阳春,我便眼巴巴地瞪着榆树,盼望它早些摇身抖出嘟噜成串、饱盈盈、绿滋滋的榆钱来,等到榆钱挂满枝头时,我肩挎篮子,不顾榆树上长满虫洞和粘液,去捋那一串串的榆钱,一边捋,一边塞满口生吃,为的是填饱肚子。我把捋下的榆钱拿回家,母亲用清水淘净,拌上玉米面和野菜,放在锅内文火蒸,蒸熟后倒在盆里,顿时热腾腾、香喷喷“蒸榆钱”做成了。在那“低标准,瓜菜代”年月,能吃上蒸榆钱,在我的眼里真不亚于山珍海味、美味佳肴。
文革以后,我由民师转为公办教师,家庭生活从此有了转机,但我仍对榆钱情有独钟。1981年,因家里新建房屋占用门前空地,我和父亲多次动了把榆树砍掉的心,可是最终没砍。(
灵域)一来是眼瞅着它长大有了感情,二来是因为那枝上结的榆钱好吃。后来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每逢榆钱飘香的季节,母亲总望不了把全家人招集到一起,吃一顿榆钱团圆饭。尤其是在擀面条和面时,总要掺上两捧榆钱儿,浇水搅拌使劲揉擀,切成条,煮出一锅清淡宜人的“榆钱面条”。或把榆钱与玉米面或小麦面和食盐放在一起,加水搅成糊状,倒入锅中煮沸,做成别有风味的“榆钱羹”。此外还变着花样把榆钱做成窝窝、糕、饼等,全家人百吃不厌,其乐融融……
“爷爷,请你吃饭哩!”小孙女的呼唤,打断了我的思绪。我急忙回到陋室,妻子早已把蒸好的“榆钱羹”摆在了餐桌上。这时母亲将采捋的一篮散发着香喷喷的榆钱吃力地抱回厨房。眼睛里满是惊喜,随后又是和面又是淘洗榆钱,忙活了大半天,才兴冲冲地端给我一碗馋人的“榆钱面”。我接过这似有千钧的“佳肴”,狼吞虎咽地吃了个精光。而母亲静静坐在我的对面,满脸都是灿烂的笑容。
晚上,母亲吩咐妻子从衣柜里拿出崭新的床单被褥,再三嘱咐我盖好被子,乡下夜里寒气重。那晚我睡得特别香,温馨的梦里,我梦见母亲拉着我的手,坐在结满串串榆钱的树下正给我讲“燕子筑巢”“喜鹊搭窝”的故事,我仿佛变成了一只只小燕子飞回了娘的怀抱……
返回学校的那天下午,母亲特意将自已亲手做的“榆钱羹”硬是塞进了我的行囊,并张罗着为我送行,望着母亲忙碌的身影,刹那间,我竟觉得自己就是那晚梦中故事里的小燕子。
临走时母亲拖着疲惫的身子,与贤惠的妻子、可爱的小孙女一同送我到村口,又是千叮咛万嘱咐,坐在返回学校的客车上,窗外,一树树冰清玉洁的榆树一闪而过。我蓦然觉得母亲的爱诚如这朴实而又圣洁的榆钱树,虽然平凡却又凝重深沉,足让我一辈子细细品味。五月的薰风掠过我的脸庞,一缕醉人的幽香潜入心底,淡淡飘香的榆钱中,我已泪流满面……
夏 日 的 玫 瑰
夏日的黄昏,我总喜欢走出校门,踏着夕阳的余辉,迎着凉爽清新的晚风,去乡间小路散步。
记得十五年前的夏天,组织派我去一所市上首批命名的农村示范小学任职。这所小学,置身于绿树掩映、鸟语花香的村落中央。初来乍到,热情好客的村民和一群活泼雀跃般的红领巾,上前欢迎问候,浓浓的乡情和师生之情,使我深感从事教育事业的光荣和神圣,更感自己身上担子的沉重,每当我躬耕讲台,伏案劳作之余的傍晚,我总会禁不住大自然景色的诱惑,走出校门,徜徉在夏日的黄昏里。(
夺鼎1617)
那天,我走得很远,穿村过巷,漫步小桥,越过苹果林,惊喜地看到一农户家门前,有一簇簇玫瑰花开得正艳,碧绿的枝叶,扶衬着那深红色的花朵,在徐徐的晚风中摇拽,散发出阵阵馥郁的芳香。难得在农家看到这开得那么浓艳的花草!这时,蓦地从花丛后面闪出一位少女,身穿粉红色的连衣裙,秀发上用红绸带扎成一朵大花蝴蝶,犹如一朵硕大的玫瑰花,又象一朵亭亭玉立的出水芙蓉。听到我们的啧啧称赞,她莞尔一笑,白里秀红的脸颊上,露出两面个浅浅的酒窝,水汪汪的大眼睛,忽闪忽闪地眨着。这是多么完美的图画啊,黄昏夕照,红花绿叶,花艳人美,那么美好,那么温馨,使我们激动不已。
她见我们在花前流连忘返,就从家里拿出剪刀,剪了几朵送给我们。我们被她的热情大方所感动,接过花时又担心它因失去养分而早早枯萎。少女对我们说,把花插在水瓶里,放点盐,花照样能开。我们拿着这素不相识的农家少女馈赠的特殊见面礼,洒浴在如水的月光里,兴冲冲赶回学校。
拿来瓶子,装满清水,放少许盐,把那束玫瑰花插上,放置在靠门窗的书案上,仔细端详,那束花五六朵已经开放,十多个花蕾含苞欲放。房中多一瓶玫瑰花,生活多一份情趣,也多一份等待,时时渴望那花苞尽早开放。过了几天,那束花终于都开放了,都张着一张张美丽的笑脸。每看到那盛开的花朵,仿佛又看到了那赠花的少女。
花开花会落,这是大自然的规律。那束花终于由盛开时的浓艳,慢慢地变淡,最后那花瓣渐渐凋零,我很为之惋惜,渴望它能永远浓艳,当那束花渐渐凋零时,我心中的花却渐渐开得艳丽多姿,那赠花少女的美丽形象和她的热情大方、清纯真挚的情谊,凝集成一朵生命之花,永远开在我的心头,把我心目中的夏日黄昏,做了最美的定格,使我时时记忆犹新,终身难忘。
一年后,我被组织调往一所县办高中工作。我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离开了那所情牵魂绕的乡村校院。十多年来,每当我漫步在夏日的黄昏里,眼前总会展现出一幅美丽的图画:绿树掩映,果树环绕的农家门前,有开得浓艳的玫瑰花,一位穿着粉红连衣裙,头上扎着一朵翩翩欲飞的蝴蝶结的少女,微笑着走来,走向新的生活。
金色的五月
五月,是故乡抢收麦子的金色季节。每当此时,我的脑海里便映现出儿时背熟烂了的古诗“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垅黄”的情景来。恰逢学校放忙假,我匆匆踏上了返回故乡的路。
站在故乡河湾村头,太阳喷着热浪,南风一阵紧似一阵,直把河岸边、土原上一垅一垅的麦子给变成了金灿灿的黄。(
都市之无上真仙)漫步在村间,只见外出打工的男劳力三三俩俩风尘仆仆赶回家中,抢收抢种。踏上坡塬,放眼眺望,到处是忙碌的身影,布谷鸟声、联合收割机的声音以及那些越来越少的磨镰声交织在一起,让平静的河湾村落顿时热闹起来。
如今收麦很简单,简单到什麽程度?只准备好口袋装麦子,还有雇用收割机的钱。往日收麦日子里的喧嚣和绵长不在重见。
我蹲在金黄色的麦地边,看微风吹过擦起一波麦浪,想到小麦的历史与人类的进化成长亦步亦趋。早在东周时就有了“我行我野,菝菝其麦”的诗句。麦子从年前种入泥土,经历几场大雪,开春后就抽芽。农谚说的好:四月花,五月浆,不到六月就飘香。麦子朴素地贴地而生,不张扬,不炫耀,不娇羞,大大方方,像憨厚的乡民。麦子的金黄就是麦子最高贵的花。过去母亲常说:“从饥馑过来的人都得感谢麦子,麦子能救命,就是福。”麦子和母亲有难解的情结。麦子是河下人一舂的希望,难怪故乡人钟情麦子,这在过去许多人的理想里就是能吃上热腾腾的白面馍。
返回村间,在如伞的绿荫树下,福田大爷正在笑哈哈的磨镰,老人面色如枣,皱纹布满脸庞,老人一见面就乐呵呵地说:“九娃子,忙假放啦,也回来看看,今年老天爷争了气,风调雨顺啊,该下雨的时候下雨,该出日头的时侯出日头了,还有中央的政策好,经念得也不赖!”正说话间,我的身后飘来了银铃般的笑声,当我还未来得急转身的当儿,福田大爷的女儿象一只小燕子似的飞到了树下,核桃枣儿似的接上了话茬:“大伙都说国家政策好,农业税全免了,打再多的粮食全归自己,再说种粮有粮补,购机有机补,柴油涨价有油补,七项补贴都到了位,如今种粮有奔头,咱农民更有劲头了!”聆听这一老一少掷地有声的话语,看着他(她)合不拢嘴的笑脸,我释然了:千好万好,还是改革开放政策好啊!福田大爷接着说:“虽年头日子好了,家家用上了联合收割机,但那家伙笨重,咱河湾有些坡坡塄塄地的麦子根本割不到,剩下的就像残兵败将,只好用镰刀来收拾了。”
告别了这一老一少,回到了老家,二弟正在准备木锨,晒耙子凉晒新打的麦子,见我回家,急忙指着金灿灿、圆鼓鼓的麦粒笑得合不拢嘴:“老哥,今年你忙假回来也得闲着,如今咱河下人不在只指望那几亩麦子,到农忙,扎猛往家窜,麦收了,地种上,就脚跟飞走了,二电厂、东岭厂、还有各城市里忙碌着身影,来去匆匆,象一群辛勤的赶舂的燕子,麦子不在拴住他们了。再说,在外打工,一个月千儿八百的还不累人。上次我回了一次家,咱河湾村只剩老人和孩子,一个大村庄空了。(
万族王座)你说麦子能喂饱咱现代人的肚子和灵魂吗?”我感慨地说:“是啊!过去‘夏收大忙,淑女下床’那种历史一去不复返了,如今岁月更叠,历史翻新,家乡人随时光流转,观念更新了,生活节奏加快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就象咱千河里的水,奔流不息,谁也逆转不了,改变不了啊!”
“逝者如斯夫”。麦收期间,我还特意向二伯徇问了当年扮演《虎口缘》的喜凤的现在情况,二伯说,她中学没念完,被爹逼着打工了,她嫁的一个男人因车祸死了,后来带两个孩子跟一个姓刘的人贩子去南方了。哎!她命够苦的。是啊,人生多舛,喜凤的命运也让我心沉重起来。今年麦收前,村上的你海田叔喝酒后骑摩托车被碰死了,还有几个老人也在麦收前走的。我慨叹地说:“哎!一茬一茬的麦子,一茬一茬或悲或忧的岁月!”
返回县城途中,我的脑海里一直被金色五月的诗歌热烈的感染着,汽车相向而行在长青河湾,车窗外大型收割机不时隆隆驰过,金黄色的小麦如锦缎在延绵不绝的平地里铺陈开来,远处的树上,夏蝉好象知晓我的心事,它们热烈地聒噪着,把个炎夏搅和的更加充满乡情野趣。阵阵南风将团团散开的麦香送进车厢内,恰似充盈着我身后那正在演绎巨变着的古朴而忧伤的村庄……是啊!金色的五月,你是有生命的,你能感知天地轮回的自然,感知世世代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栖”的农人,感知一切一切的物件。而我却敬畏生命,更敬畏那金色五月养育了我们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麦子……
芦苇青青
我的故乡——薛家湾,座落在古雍城以西的千河东岸。亘古以来,小河岸边的湿地里周而复始的生长着此起彼伏的芦苇林。每年春、夏、秋三季,芦苇平涂着无衣无缝的淡绿与浓绿、浅绿与深绿、翠绿与碧绿。徐风 之中,青翠秀美的芦苇叶子相互摩挲,绵延不绝,发出的沙沙的声响,似缠绵的小夜曲低吟浅唱。于是故乡在芦苇荡中轻轻摇曳,象酣睡在甜蜜地绿色梦里
我从小喜欢芦苇。这不仅因为我的童年是在小河岸边的芦苇丛中度过的,更重要的是因为她----芦苇生生息息用无私的挚爱养育了故乡祖祖辈辈淳朴善良的农人。
天地万物之中,芦苇是归属于草木一类的。“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这话实在是辜负了草木,至少对芦苇是不公的。婀娜的芦苇是最富有情感的。她温柔、坚韧,且刚柔相济。《诗经》将其作为“在水一方”的“伊人”的起兴物。大自然赋予了芦苇以天然丽质,芦苇也以高洁的情愫将无私的挚爱默默的无怨无悔的倾洒人间,从不求其任何回报。故乡的农人们常常采集鲜嫩的芦根熬汤用以清热、解毒、滋阴、除湿,确保健身怯病,延年以寿;能工巧匠们用芦苇杆劈成蘼条串成一张张笸子铺设广厦,为人们生存遮风挡雨,营造温馨的港湾;并用篾刀劈成苇篾织出苇席,供千家万户的人们莆炕休憩,尽享人间天伦之乐。(
火影之漩涡流云)每当芦苇花絮飘落的季节,农人们自采收藏芦花灼灰,以备创伤时妙用。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当每年三、四月份,芦苇在积蓄了一冬的情愫之后,便在家门前的小河岸边的湿地上悄悄破土而出。芦苇幼苗初乳,鲜嫩玲珑,由于蘸着春的胭脂,使初生的芦苇根部带着淡淡的紫红。当夏秋之间,每逢端五节令,故乡家家户户采摘芦苇绿叶包枣米粽子,深情地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此时,芦苇一天争似一天地生着葱笼,我们这些不谙世事的稚童,行进在丛丛簇簇的屏障中,摸鸟蛋,做芦笛,处处是朦胧温馨的情调,荡漾着一 股憾人心灵的气息。轻风间起伏驿动的芦苇,纤腰袅娜,玉臂勾引,似在发出爱的呼唤;与朗朗的千河流水欢歌应和,生生息息。芦苇百褶裙般的枝枝叶叶,似一双双张开的玉臂待人拥抱,如故乡女子那丰满野性的柔情。
最难忘怀的是六十年代末,发生在芦苇林中的一个真实的凄美故事;那年夏天,西安城里一伙知青落户我的故乡,这些城里来的少男少女们与故乡的农人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耐不住单调生活的寂寞,每到傍晚便呼朋引伴来到小河畔的芦苇青纱帐中,放纵爱的畅想。其中有一个叫王小鹏的知青与故乡的一个姑娘相爱了,爱得如胶似漆。不料两年后,那男知青被抽调返城。返城前夜,他她仍恋恋不舍地在村前的芦苇丛中,相互倾吐着海誓山盟,芦苇深处‘‘一切景语皆情语’’。然而,竟一夜之间,那男的便音讯杳然。几个月后,姑娘收到了男知青寄来的绝情信。读罢信云,姑娘显得十分平静,照样在田里和女伴们锄草、施肥。翌日中午,她梳洗打扮后,怀揣那封绝情信来到与男友曾经幽会过的芦苇丛中,用农药静静地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后来我因工作调离了生我哺育我成长的故乡,可直到现在回忆起那段凄美的爱情故事,令人忧伤得夜不成寐。进而生发出急于返回故乡,到家门前的芦苇林中欣赏并咀嚼那一泱泱碧水、那青青芦苇留给后人的爱巢……
丁亥年荷月,我因度假,有幸回到了阔别已久的令我梦牵魂萦的故乡——薛家湾。傍晚时分,我独自漫步在小河边的青青芦苇林中,紧紧吻着林中的沃土,吮吸着湿地碧水的甘露,心里默默思忖着; 芦苇啊/你从含苞破土,到走向成熟,为故乡的人们展示着春之梦、夏之爱、秋之实的画卷。每当春夏之交,你开始吐絮扬花,紫红色的花絮绵软软的、滑溜溜的,象一串串丝线,分外鲜艳;暮秋,你的花絮由紫红转为银白,你的倩身、叶臂由碧绿转为金黄,走向成熟;初冬之时,你用金色的果实全身心的迎接故乡淳朴农人收获。然而,当你无私的奉献躯体后,并没有走到生命的尽头,你又用漫天飞舞的苇絮播撒繁衍新的生命;你那纯白纯白的乳根,在泥土中氲氤着甜蜜的梦,孕育着来年的芬芳,并无时无刻的默默地释放着激情、释放着挚热的爱。
夜幕降临,柔和的晚风在小河岸上遛过来遛过去,与青青芦苇叙说着绵绵的情话。多情的芦苇舞动着窈窕的身姿,似在欢迎我这位久别重逢的故乡游子。此时,皎洁的满月儿笑眯眯地爬上了东山顶,她将满天银辉洒向河湾。面对久违了的儿时乐园,我想说;可爱的青青芦苇林啊、你那高洁、柔顺、多情的的身姿,不就是故乡那纯情、温柔、坚韧的少女吗……
我移步踏上归途,在告别了依恋的芦苇林时,随手采摘了一束花絮,捧回家中,特意插在花瓶中。,看着那相拥立满枝头的紫色芦花,柔丽轻盈,永不凋谢,宛若怀着一缕思绪、一袭柔情,向我讲述着童年故乡芦苇林中那一个个凄美动人的故事……
温 馨 的 六 月
故乡的六月,是草长莺飞的温馨季节,河下人称“闲月”。这时候,当你漫步在村间大道, 各家农户麦场上业已空荡。麦收时节那份喧闹已成为遥远的故事了。金黄的麦垛憨厚地蹲在场角,无声地炫耀着农人们的功劳。麦粒已晒了三个太阳,一咬嘣牙。一人高的麦囤让人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于是,可爱的父老乡亲便悠闲在家里,尽情享受起这温馨美妙如诗意般的时光了。
清晨,太阳刚冒红,农人们便哼着小曲去河湾田地里看玉米苗窜长,笑眯眯地。欣赏那豆荚稻苗组成的绿色诗行。`
中午,整个村落静得出奇,村子周围一株株树木撑起浓阴,高低错落地连在一起,形成一朵朵绿色的云,将村落严严遮住。太阳在外面正喷着灼灼热浪,蝉伏在树上放声歌唱。将忙碌了一个酷夏的农人们带入了甜蜜的午休梦乡。
吃晚饭的时候,若有若无的风开始在村子里逛起来,诗意得很。蝈蝈们也许是受了月光的感染,在门前的池塘边和绿油油的田地里亢奋地唱起来,那昂扬顿挫的曲调就成了乡亲们晚餐优美的伴奏曲。饭毕,调皮的孩子们到清清的泉边,池塘里洗澡嬉戏。有的端上小凳子去听老人津津有味的讲古论今。老人们拿上扇子,在院子里,场坝里躺在席子上,双手高支着当了枕头垫着,翘着个二郎腿晃悠着,嘴里哼着跑了调的曲子,任一袭如水的月光泼洒在身上,享受着习习的晚风。高兴的时候,还有人拾起早已遗忘的二胡,竹笛,用粗犷的喉咙唱几段家乡的秦腔戏。在或喜或悲或忧的日子里寻找一点短暂的安慰和满足。
千河岸边,柳阴下,田野里,芦苇丛中是属于爱情的。这时候,只见这儿一对那儿一双坐着相好的年轻人。然后拐弯抹角的走进幽僻处坐下来,尽情倾吐着相思,少不了学着电视里的镜头亲热一番,偶而暗香浮动。
诗一般的田园是属于青年人的,洁净的麦场是老年人的,温馨的家是父母的。如今做父母的对孩子的恋爱观念也改变了,只要孩子们俩情相悦,他们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到时候托个媒人出来说说,亲戚就成了。也有心疼女儿的母亲,嗔怪道:“夜深了,丫头该回来了!”父则说:“由她去吧!”于是老俩口便用康乐锤慢慢地捶着背踏实的睡去了。
天上一轮明月一会儿钻进云层,一会儿踱出云朵。她静静地喷洒着银辉,微笑的观赏着这诗一般的和平幸福的故乡。只有阵阵晚风悠然自得的遛过来遛过去与安谧的夏夜轻轻的诉说着绵绵的情话。有时调皮地从田野里偷一把瓜田果园里的清香,撒进村中醉了的温馨甜蜜的梦里……
难忘儿时蝉之趣
七月回乡度假。傍晚时分,三尺陋室,酷暑难熬,我向往于河滩的晚风蝉鸣,于是带上门,独自踱到家门前的清泉边消暑。
一个人坐在泉边的青石上,聆听泉水叮咚如拨动的琴弦,好不惬意。此外在这 静夜里耳畔最热闹的要数那四周浓荫树林里传来高高低低的蝉唱了。
串串蝉声,高亢嘹亮,此起彼伏,象组成的雄浑交响曲,把我引入时间的隧道,回返到记忆中的童年……
儿时,故乡的七月,骄阳似火。每到傍晚,我和小伙伴们常常三五成群,拿着手电筒,布袋子,长竹杆,到村前池塘边的树林里捕捉未蜕变的鸣蝉。蝉爬行很快,五六分钟便可爬上树,所以,我们往往分头行动,快速捕捉。运气好时,一晚上能 捉七八十只,带回家洗净,让母亲用花椒、八角、盐拌好,再用油煎着吃,那味儿香喷喷的 ,好吃极了。那时家乡很穷,农家的孩子很少吃到肉,能吃上油煎的肉就算是改善生活了。
白天,村里的大人们都喜欢在树荫下纳凉,手摇竹扇悠闲地喝着茶水,谈古论今。蝉儿在树上不知疲倦地为人们送来嘹亮的歌声,偶尔会洒下一串串的蝉尿, 象牛毛细雨落在人们的头上、身上。也许是习以为常,亦或人们对蝉的喜爱,都不会再意,我们这些娃娃们,光着脚丫,顶着烈日,满村落、满河道乱跑,自觉没趣, 便静下来仔细听蝉鸣,心里便有一种被诱惑的感觉。有时,大伙一商量:捉蝉去! 于是,分头往村外跑,在浓荫树丛中寻找蝉踪,想方设法捉蝉。村里的孩子虽土头土脑,却也精灵得很,见蝉儿在树枝上离地面不高,一个人悄悄爬上树去,其余都 默默地、紧张地、全神贯注地抬头望树枝上的蝉儿,树上的人轻轻移近蝉,看个准儿,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敏捷动作,手一按,逮个正着,树下的人这才欢喜跳跃。如果蝉儿在树上离地面较高,那就只好用竹竿粘蝉或用马尾套蝉等方法了。把逮住的蝉儿放入小竹笼,提着玩耍,有时挂在屋檐下,听其鸣叫,其乐陶陶。记得有一 次,我和小伙伴们把装蝉的小竹笼带入教室,上课时蝉突然鸣叫起来,引得老师和同学们大惊,为此事,我们被老师罚站了整整一堂课。还让我们写了检讨才了事。
光阴荏苒,岁月如织。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家乡的蝉儿年年依旧鸣唱。如今不同的只是换了捉蝉的人儿。我喜欢家乡的蝉儿,更喜欢它撕破嗓子似的歌唱,尤其喜欢它象黑色的小精灵一样不知疲倦地飞来飞去。
家乡的蝉儿!我忘不了你,更难忘儿时捉蝉的乐趣。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