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正文 25.第25章 征程路漫漫

本章节来自于 彼岸明月 http://www.lishu123.com/99/99769/
    老天虽已放晴了数天,原料还是没个正经放置之处,新进的各种原料见缝插针地堆积在厂里的各个地方,散乱地让人头痛。经过水淹原料库的苦痛历程,新原料库的盖建迫在眉睫。雨停之后,李然和赵南便马不停蹄地着手它的建设事宜。时隔不久,这项因雨而不得不搁置的建设项目轰轰烈烈地动工了。

    工程大包给万荣县一个小有名气工程队。老板兼总工程师周建龙三十来岁,身体健壮,被阳光晒得微微泛红的脸庞上,一双机敏的眼睛透射着无限的精明。

    周建龙十八岁开始在当地一家国营建筑公司当小工,勤于摸索和学习的他几年后就将师傅的各种本领学到了手,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大工,可是,按照国家当时的政策,他再能干再懂的多也只能是个临时工,转正机会几乎没有,工资还没有刚来的正式工的多。他很不服气,也很无奈。24岁结婚的时候,家里要为他盖新房,爹妈要在外面请工程队,他没有同意。周建龙带领本村一群青年人,自己又设计图纸又当大工地干了起来,结果不仅为家里省了一大笔的钱,房子还盖得又漂亮又结实。

    从此以后,本村有人慢慢开始请他盖房子,那帮穷得衣不遮体的哥们儿成了他忠实的帮手和下属。他盖的房子总是又结实好看又比别的工程队要的钱少,很快名气就传开了——他没打算从乡亲们的身上赚大钱,他把它当作练手和学习的好机会。后来,附近村子的人也开始找他盖房子了;三十岁的时候,他成立了本乡唯一一家农民工程队,揽到了城里盖楼的工程;三年前,他在候马市成功地盖了一幢五层楼,名声从此鹊起。

    上世纪末是我国建筑行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各地出现的爆发户很多来自建筑行业。积贫积弱的国家在经历十余年改革开放后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在一家几代人住十来平米的状况司空见惯的形势下,改善居住条件成为国人最迫切的需求。建筑业无可替代地成为最热门和最赚钱的行业,二十余年来,这个行业的热度从未消减,每年为国家gtp贡献两个百分点左右,繁荣程度之深、热度时间之长史所罕见。

    下雨之前,旧仓库拆除工作已全部完成。现在正在打地基,周建龙一边信心满满地巡视着如火如荼的工程进度,一边手持电话与原料厂老板讨价还价。水泥、钢材、石灰、沙子等各项建设物资正井然有序、源源不断地被大卡车陆续地运了进来。

    看着工程顺利的进展,赵南喜上眉梢,他走到周建龙的身边,递给他一支香烟,打开打火机将它点上,再点上自己嘴上那支,然后将手中的工程图纸展开,准备与他叮咛一些重要部位的注意事项。然而,图纸刚刚打开,话还没说两句,两位送石料的卡车司机惊慌地跑了过来,大叫道:“周总,不好了!”

    正在注视赵南手中图纸的周建龙抬起头,问道,“怎么了?”

    “门口来了一群王庄的村民,挡住我们的车不让进,他们手拿锄头和铁铣,像是来玩命的。”周建龙的眉头马上锁了起来,他知道来者不善,对赵南说。“走,去看看。”

    大门口,几十个王庄村民气势汹汹地挥舞着手中的工具,威胁着车里的司机,“谁敢动一下车就打断他的腿”。距大门最近的一辆卡车上的沙子已被他们强行卸了下来,堵住了所有进出大门的车辆。

    周建龙刚一出门,他们就围了过来,之中一个剃着光头,满脸横肉的矮胖子瞪着眼睛,粗鲁地问:“你是这家工程队的头儿?”

    “我是,怎么了?”

    “谁他妈允许你们拉料的车在我们的路上跑了?想在这段路上跑也行啊,可最起码得跟村子里打声招呼吧,当我们村子里没人?”

    “哪段路是你们村的?”周建龙尽量平和着语气,“初来乍到,我们可能不太了解情况。”

    “你他娘的连哪条道是谁的都没弄清楚就敢出来满世界的混?那老子现在告诉你,从这个晋南副食品有限公司的大门口,到国道之间的这1公里的路是我们村子的,现在你们的大车已经把我们的路给轧坏了,你们得马上赔,不赔就别怪我们不客气!”

    王庄的村民并不是本地的土著居民,他们全部来自河南。

    1938年,国民党蒋介石政府为了抵御日本侵略军的进攻,不顾百姓的死活,在河南武陟县制造了骇人听闻的花园口决堤事件。(事件的来龙去脉这里不作详述)随后,大批难民背井离乡,托儿带女,挑着担子,千里迢迢涌入山西这块与之相邻的地势较高的省份。山西最富庶的地区是晋南凤城,因而凤城这片黄土高原的腹地理所当然地成为许多难民最终的逃难归宿地。

    城里他们是断然挤不进的,为了讨生活以及去城里做小买卖方便,难民们只能在凤城周围暂居下来。那些岁月连年混战,先是共产党、国民党与日本人打,后来日本人被打跑了;共产党又与国民党打,附近的村庄十室九空,没有人有闲心理会这一批批迁来的居民是哪里人,来干什么,只要他们不是日本人就行——他们爱在哪儿呆就呆哪里好了,反正闲置的田地有的是。不怕死他们就去种。于是,这些生存观念远远强于本地居民的河南难民,在凤城周围慢慢形成了几个卫星式的自然村落,将大批良田纳入自己的领地。

    这些河南人有着很强的族群观念,他们几乎不与本地人通婚,年轻人找对象都是在本村或周围几个河南人的村庄间互配,婚丧嫁娶严格按河南的风俗习惯,以至半个多世纪后的现在,他们的语言都是原汁原味的河南话。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他们不得已与本地人打交道,在与本地人打交道时,他们使用纯粹的本地语言——熟练的使用河南话和本地语言是他们从老到幼每个人的绝活儿。

    解放后,每一届当地政府都特别优待他们,他们不费吹灰之力占有的大量土地也被合法化。经过六十年繁衍生息和艰苦卓绝的奋斗,他们的人口翻了数倍,早已反客为主,成为凤城周围真正的主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土地的价格越来越显得昂贵。城市的扩张,更是为他们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上世纪末,当凤城城里一个干部的月工资为三百多块钱的时候,王庄每个村民每年因卖地分到的红利已达数万,成了名副其实的地主。

    王庄村民一致对外的心很强烈。村民与村民之间有什么纠葛不会有人理会,一旦村里有人被村外的当地人欺负,那就是全村人的事情,全村的男人会很快集结起来打群架,直教对方以数倍的代价偿还才算了事——他们祖上当年为了生存,一致对外共同对敌的无奈之举经过数十年的演变,变成了后代们欺负他人的工具。为了更加有效地震慑当地人,庄里一些年轻人成立了惨无人道的“狼帮”、“斧头帮”,横行霸道,无恶不做,几年内砍杀过多人不说,有一次居然疯狂地砍到了当地派出所里,砍伤了多位民警,成了一带极具恐怖性的黑恶势力。83年严打,他们被当作凤城的典型,抓捕了百十人,枪毙了十余个,嚣张气焰才被扑灭下去。

    如今,他们成为打不死的地头蛇。虽不敢再随意杀人,却相信法不责众,打群架的旧风依然未改。尽管地皮价已涨了数倍,仍远不是他们的心思——谁买了他们的地,不光要赚卖地的钱,此后的各项建设他们都要从中获上一份不义之财——送去的各种料儿质次价高你也得认,不然,就会骚扰得你什么也干不成。

    这次他们来李然的厂子,不过是故伎重演,因为这一招,他们屡试不爽,从未失过手。这一带所有的企业单位哪个没为此吃尽苦头,结果也只得忍气吞声,没人能拿这帮人怎么地,他们大法不犯,小错不断,与国法打着擦边球。即使哪次有点过失,抓进去呆几天还得放出来,次数太多,派出所都懒得管了。

    周建龙之前只是道听途说,却没料到,如此之快就与这帮地头蛇短兵相接了。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峭然的小说彼岸明月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彼岸明月最新章节彼岸明月全文阅读彼岸明月5200彼岸明月无弹窗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峭然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梨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