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中国农民的世纪悲情:中国式留守 爱女失踪(4)

本章节来自于 中国农民的世纪悲情:中国式留守最新章节 http://www.lishu123.com/117/117445/
    三嫂和三哥两口子也跟其他村民一样,上个世纪九零年代初便走出了村子。不过他们比一般人运气好一些,在山西阳泉某建筑工地上结识了一老板,凭着他们的一点小聪明和历年来广结的人脉,既很得老板赏识,又深获乡亲的信赖,在他们手中,聚集了本村和临近村子的五十来号乡亲。乡亲的信赖就是财富。这些年他们两口子挣了不少钱。但这种信赖也同时是一种寄望,是一种沉重的期待。乡亲们虽然不言,三嫂却能分明地感觉得到。乡亲们是多么期望三嫂两口子能凭他们的能力,怎样把他们带出来,还怎样把他们带回去啊。因此这十多年来,三嫂一直思考着如何才能把乡亲们带回家乡,就近找事干,像在外面一样挣钱养家活口。可这是个连当地政府都奈何不了的大难题,她一弱女子,哪有这么大本事?

    她甚至连自个儿的家事都没解决好!

    我曾给三个哥哥建议说,让我把父母亲接到城里来,以解决老人的养老问题。三个哥哥开始还觉得好,就让父母到城里来跟我住。可父母亲来住了几天便不干了,说住不管。他们说,住在城里成天就跟被锁在笼子里似的,一点都不自在。想出去逛逛吧,一转眼便迷了路;就在院子里转悠吧,可城里人都是对门不通声气,楼上楼下不打招呼,想找个人聊天都困难。加之睁眼是钢筋混凝土,闭眼是白色玻璃墙,一棵庄稼苗都看不到,实在闹心。老人闹着回乡下,我拗不过他们,三个哥哥也因为老人不在家,他们的儿子、孙子没人帮忙照看,也希望接老人回去。父母就这样留在了乡下,再没进过城。如今他们都年过八十,因为哥嫂们常年在外,两个老人身边竟没一个能使唤的后人。没人侍候他们,老境显得特别凄凉。这是我们当后人的严重不孝啊!

    他们没人侍候倒也罢了,最不该发生的却是,他们还得反过来侍候三嫂的两个孩子,玉树和玉竹!

    玉树和玉竹两个家伙像猴儿一般精灵古怪,他们根本管不了。两个猴儿三不五时的就会弄出些事来,急得两个老人捶胸顿足是常有的事。

    可不,这次事情就闹大了。

    五月十一日晚,玉竹失踪了!

    三嫂育有一儿一女,儿子玉树十五岁,女儿玉竹十一岁,都在镇中心小学读书,一个读初三,一个读小五。三哥两口子忙于外出挣钱,不得不和其他村人一样,被迫将一双儿女托付给老父母照看。这个星期天的晚上,我母亲深更半夜将电话打到了工地,说玉竹没回家,两个老人找了大半宿都没找到。三嫂以为小丫头去了同学家,叫他们别急,星期一到学校去看看再说。可星期一老人又来电话说,玉竹根本就没去上课,而且班上跟她最要好的海燕也和她一起失踪了!

    海燕是玉竹最好的同学,两人同时失踪,这问题可就大了。

    三嫂再也沉不住气,与三哥一商量,撇下工地便匆忙上了回川的火车。

    ※※※※※※※※

    的士终于到达收费站,靠绿化带停了下来。三嫂迫不及待地下车,取了行李,拉着便朝回村的运输便道匆匆走去。

    这是一条的士车没法开进去的坑坑洼洼的运输便道。当初川东高速修建跨江大桥和蓥城入口时,为方便运输,临时建了这么一条便道。由于月牙村地形地势特殊,便道顺着月牙脊,沿月牙背到月牙尖,最后绕到月牙弯,通向月牙渡,几乎将月牙村绕了一周。这是一条既让人恨,又让人爱的小土路。恨它,是因为它一下雨就泥泞不堪,走在上面就像走在水田里似的费劲。爱它,则因为它好歹是一条能通货车的村级公路。有句流行的话叫“要致富先修路”,虽然村人致富并不是靠这条路,但他们能住进楼房,却都托了它的福。为什么?因为建材全靠了它才能运进来。在没这条路的时候,他们想都没敢想过有朝一日自己还能住进楼房,而且还可以把楼房修得跟外村人的一样体面,装饰得跟外村人的一样干净漂亮。为了方便出行、更为了减少二次转运开支,绝大多数村人都把房子修在了便道边。户户相连,鸡犬相闻,俨然规划了似的,随便道延伸弯转,整整齐齐一如街道,形成了独特的便道式住宅长廊。我们家房子也建在便道旁,弟兄三家合建而成,是一个由两层小洋楼围成的三合院。从蓥城大道回家,经贫瘠而少人家的月牙脊,步行十来分钟就到了。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杜静的小说中国农民的世纪悲情:中国式留守最新章节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中国农民的世纪悲情:中国式留守最新章节最新章节中国农民的世纪悲情:中国式留守最新章节全文阅读中国农民的世纪悲情:中国式留守最新章节5200中国农民的世纪悲情:中国式留守最新章节无弹窗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杜静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梨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