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章节目录 【关东骨巷】楔子二 孽种

本章节来自于 孽作 http://www.lishu123.com/137/137919/
    八十年代正是改革开放的春风刮遍祖国大地之际。东北也在打着改革开放的旗帜,掀起了搬迁改造的热潮。清晨,就在一片歪歪扭扭的民房之中,正有一个刚缝上开档裤的小胖墩,在一处即将拆毁的老宅院里玩耍。这孩子身上披着麻布,腰间扎着白布条,左臂带着黑孝布上还挂有红樱子。看他的穿着,似乎家里有没出殡的过世长者;因为如果出殡之后,孝子贤孙是不用腰扎孝带的。那时的老宅子,有着坡型陶瓦顶,和用土坯子垒砌的砖墙;就在这土砖墙上,被强拆队雇佣的泼痞写了大大的一个“拆”字。

    一旁是个鸡舍,栅栏门也没关,公鸡母鸡四下的乱跑嬉闹。小胖墩身材不够高,正透过那土墙上的一扇窗户,踮着脚尖往里面看着什么。“我前院后院的到处找你……你这孩子!这就要起灵了!快来,三婶儿抱!”只见一位年龄二十六七岁,身材娇小的女子,在一旁靠了过来;可小胖墩还是在入神的看着窗内,丝毫没有理睬她的话,就好像根本没有听到一样;见此状,那女人有些不耐烦的喝了一句:“侬侬!赶快走了……听话!待会儿要是误了出殡,你爸就该打你屁股了!……这后院一个人也没有,往这跑什么?”小胖墩仍是目不转睛的看着眼前的事物,执拗着说:“三婶儿骗人,这儿不是有人吗?”小婶子脸一沉,便过来要抱那孩子;一边还说着:“这是灵堂的后室,堆放着纸人和纸马的屋子……哪里有什么人呀?小孩儿不要乱讲话,吓到三婶儿了!”等她到了窗子前,侧目向那屋子里边看去,顿时浑身起了鸡皮疙瘩;这屋里很暗,由于早先的老泥土房位置低洼,采光也不好,所以显得黑乎乎的不亮堂;只是透过那狭小的窗子,能见到半张纸人的脸映衬在昏暗的空间中,看着格外诡异。纸人有两个;一男一女个子不高,抹着红脸蛋。和纸人放在一起的还有一匹高头大马,房屋里其他的角落根本看不清楚细节,但在黑暗中只是透着一股阴森的气氛,恍惚间有一个很多手的家伙摆放在那。“这又是的什么呀?怎么有那么多的手呢?难道又是纸糊的?”小婶子是个刚过门的小媳妇,年纪轻胆子也小,不太明白这些老讲究,所以就没敢多看,只当是纸扎的什么物件;身上打了一个寒颤,这就要扯着那小胖墩去前院;孩子这时抬眼看向了小婶子,说:“三婶儿,它问我……待会儿会走哪条路?它跟我们一起去……”只见婶子听了这话,双眼直勾勾的看着那孩子,瞳孔瞬间放大,用一只手堵住了孩子的嘴:“不要胡说……婶子求你了,小祖宗!……”说着,四目相对愣在原地。此时突听得,前院的唢呐吹声响了起来,想来这是要起灵了。小婶子这才有些晃过神儿来,瞪着眼睛说了句“神鬼莫怪……莫怪!童言无忌!”边说,边拽着孩子就走。此时,孩子手里的招魂幡随着声响挥舞了起来;确切的说,更像是在抖动!小婶子就感觉到,这时的周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就连鸡群也停止了嬉闹,所有的牲畜都目光呆滞的看着她,让她的头上冒出了汗珠来。眼看这家禽的五官都变成了笔墨之绘,“不知道是怎么了?难道在这一瞬间家禽都变成纸糊的了吗?”小婶子有些慌张,抱起小胖就想跑……“诶?”可是,好像被什么东西给拉住了,她探头往孩子身这么后一看!“我地妈呀!”在孩子的屁股上长出了一条尾巴。白色的尾巴,乍一看还以为是孝布呢,什么时候长出来的!小婶子一愣神!再仔细一看:这尾巴原来是纸做的,不是很长;是从裤子里面冒出来的,而尾巴的另一头还抓这一只人手,似乎这也是白色的。这才意识到,是那屋子里的纸人闹鬼了。小婶子这七魂八魄吓丢了一大半,抱着孩子撒丫子就跑!可后面那只手,是从窗子里伸出来的,紧拉着小胖不放,小婶子拼了命的拉呀!喊呀!可前院的唢呐声太嘈杂,根本就听不到。身子后仰拼命的拖拽,用尽全力的她,眼看着自己就要被拖倒在地上了;这时她注意到,那些纸糊的家禽都也径直涌了过来;鲁花鸡窜上来就是一顿狂啄,小婶子哭的妆都花了,但还是没有放手,眼瞅着那手就要被啄的见了白骨,小婶子再也坚持不住,逐渐松脱,看着小胖被拖向了那扇黑暗的窗户之中。孩子被吓一直在哭,但始终没人来帮助他们;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股清泉,顺着小胖墩的尾巴流了出来,接着,小婶子就感觉到一股焦糊的味道,就好像是烧纸一般呛人;同时,还有一股尿骚味,原来是胖墩突然被吓尿了裤子。那只手一下放开小胖缩了回去,藏进了黑漆漆的窗子里面。

    小婶子抱起小胖,抵挡着啄咬的家禽,忍着疼痛冲向前院!这前院和后院其实就是房前屋后的布局,前院比较小,一般客人来了要经过前院到灵堂,很少会有人到后院参观,前后院之间用一道门隔着,说是门,也就是一片薄板杖子;此门,透过房屋之间的夹缝通往后院;后院空间比较大,可以种花种菜,此处有两间偏房,叫做:内宅,这都是早年间,闯关东的老人儿们依照关里家的建筑格局制定的,现在早已是破旧不堪了。小婶子抱着孩子穿过了菜地,又跃过鸡舍,疯跑到了屋间夹缝处,前方就看到了一扇小门;可就在这里她停住了,因为在她和门之间有一棵枯死的老榆树,此刻,上面齐刷刷站满了一排排的乌鸦;小胖子手里的招魂幡又抖动了起来,乌鸦好像听到了号令一般都看向这边;此时的小婶子,早已是满身满脸的啄伤!她感到四壁在震颤,仿佛整个世界都在颤抖,“难道,是这招魂幡把这些东西招来的?”小婶子夺过孩子手中的幡,丢了出去,乌鸦犹如离了弦的箭一般射向那招魂幡,像飞刀似得直挺挺的扎在了地面上……死了!小婶子都给吓傻了,心想“真是庆幸,这一排七八只乌鸦,按着这个力度给我们娘俩钉上,那今天,可就是祖孙三代的葬礼啊!”……趁着这个空档她拼命的冲向门外,随着撞门声音,其余的乌鸦调转了方向奔着小婶子就冲了过去;可死活推不开这该死的门,小婶子颤抖的身体抽搐着,敲砸着:“来人呀!……完了,来不及了!侬侬!婶子推不开呀!……”说着小婶子就哭出了声来;小胖墩边哭边说了句:“三婶儿,这门是往里拉的!”

    ……随着一声关门的声音“咣铛~”,随后“砰!”“砰!”“砰!”“砰!”……数十只乌鸦的喙,刺穿了木板,如箭一般射在门上。娘俩倒地喘息着,终于跑出来了!此时前院的人也都看到了这一幕,停下奏乐,纷纷涌了过来……“没事了!没事了!”小婶子用手拍着孩子说;“你这孩子咋这么沉呢?累死我了!”人群中的长者问:“老三媳妇:你这是咋地了?”她看了看自己的手和脸,竟丝毫没有受伤的痕迹;转眼又看了看门,刚刚鸟喙刺穿部位根本就没事;小婶子呆呆看着众人,说:“我,这是……”话到嘴边她又收住了;转念一想:“算了,大出殡的日子,我一个刚过门的媳妇,还是别说这种邪门的事情了;万一惊动了婆家,说自己是不祥之人……;再说老人也嘱咐过,这种事儿看到也不能说的”…………

    灵堂就设在前院,逝者是一位老人;照片放在正中间,慈祥的面容中带有几分众说的福相。在照片的前面是一个灵位,主持葬礼的人把小胖墩叫到近前抱起灵位,说了一句:“姜家长孙抱灵位;长子摔盆送老爷子上路啦……起灵!”伴着一声清脆的摔盆声,又吹又打的哭丧队伍,浩浩荡荡的走出了即将拆迁的老宅子。阴阳先生在街口喊着:“出了三十六棚就一直向前走,孝子贤孙不能回头看!”小胖墩腰间别着招魂幡,捧着爷爷的灵位走在队伍的最前头,小婶子在一旁领着,脸上的妆早就哭花了。路边的邻居指指点点的嘀咕着,说她不该再这样一个日子里画成个“小妖精”,毕竟在那样一个年代里,化浓妆的女子就等同于“狐狸精”和“不正经”的代名词。

    刚走出到街口,擦身而过的是一个算命治病的瞎道士;通常遇到出殡的队伍时,人人都要避让,这是老理儿和规矩;但遇见瞎子是个例外,因为看他不见,就要有个人去先把瞎子引导到一侧才行。道士打着幌幡儿走了个迎面,此时出殡的队伍被当住了,但棺木还没有落地;为了不耽误时间,小婶儿放开胖墩立刻去引导瞎道士靠边,可还没等碰到他那,瞎子就一摆手,面露狐疑的问:“女施主,今天是否碰过什么不干净的东西吗?”这是一口湖南腔调的普通话,说的小婶子就是一激灵;没等回答,那瞎子又用手摸向一旁胖墩的脸,但还没等碰到又停住了,僵在那里空空的说了句:“冤孽呀!冤孽!”然后便摇着头,走开了。三婶子在原地愣了一会儿,又让众人催促着继续前行了,但她的心里泛起嘀咕:“这‘冤孽’,是指什么?是这孩子吗?还是江湖术士的胡言乱语;难道刚才在后院儿看到的尾巴是……”很想回头再看看那瞎道士,不过今天不行,出殡是不可以回头看的;于是她低下头俯视着这孩子,又看了看他手里端着的灵位,这灵位上面赫然用繁体字写着:“先孝姜宗富之灵”

    名词解释

    ——文中提到爷们儿操着口“大碴子”方言:

    “大碴子”发音“dachazi”,就是“玉米碎”或“苞米碎”,是玉米打成的碎粒。由于东北也产玉米;因此,当地人把东北方言形容为:“大碴子话”。

    ——文中姜宗富提到的“关里家”:

    “关里家”是指到关外谋生的关内人,对自己关内老家的统称。

    ——文中爷们儿提到的“奉天”:

    “奉天”就是现在的“沈阳”在民国之前的称呼。由于是古时候的皇城国都,所以曾有“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说法。(沈阳:现中华人民共和国辽宁的省会城市)

    ——文中爷们儿口中提到的“哈拉滨”与“三十六棚”的地域解读:

    “哈拉滨”又称“哈喇滨”也就是现在黑龙江的省会城市哈尔滨,由于哈尔滨期初就是从一个清满时代的小鱼村发展而来的。那时黑龙江地区的很多地方,一直都是以满族人的土话口语命名。所以直到民国时期,有些道上的老人儿们,还延续着口语的叫法。

    早年间“三十六棚”和“桃花巷”在哈尔滨都是赫赫有名地方。说是英雄辈出吧!实属地痞流氓鱼龙混杂之辈。多数都是河南河北和山东的外来务工人员,受到本地人的排挤,无房无地的关内汉子们,就在此抱团结了盟,一同支起来三十六间大棚;故称“三十六棚”。这个地方接收各地流亡至此的人。由于临近松花江,故以水见长;白天务工赚钱,晚上打鱼摸虾。其实也就是闯关东的外地人口聚集地。因为各地的方言相互听不习惯,所以只能用普通话进行交流,掀起了抵制方言的热潮;这也是为什么哈尔滨人的口音,相对于吉辽两地要标准的原因。一来二去的几十年过去了,这拨人也逐渐的被当地人所接受并融合。但团结对外的习惯还是延续了下来,形成了一小撮的民间势力。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棚户区改造,三十六棚这一名词才退出历史舞台。据说拆迁的时候,老户都不肯搬走,还是共和国黑帮一哥“乔四爷”出的手。为此“乔四”还丢了一根手指,不过这也让他一战成名,从此统领黑龙江帮会,成为黑龙帮的龙头大哥。

    ——文中爷们儿口中提到的“拌子厂”

    “绊子”方言,指大块劈柴。以前没有煤气,生火做饭都要用劈柴。由于市区无法自己去砍柴,就只能去“绊子厂”进行购买。

    ——文中提到“土坯子”

    “土坯子”是用泥土和草料混合而成,是一种简易的砖块。早年用以搭建牲口棚子马厩这类低档建筑。“土坯子”不用烧制,是东北早期很常见的一种砖料。

    ——文中说小婶子“一激灵”

    跟“嘚瑟”还差不多,都是地方土语;“一激灵”就是“一哆嗦”的意思。;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顺天行者的小说孽作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孽作最新章节孽作全文阅读孽作5200孽作无弹窗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顺天行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梨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