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凯进五台山已经近半个多月了。这半个月,他先后去了塔院寺清凉寺万佛阁圆照寺慈福寺龙泉寺殊像寺普化寺竹林寺等九个寺庙。
每到一个寺庙,他都请一柱高香,默念着“爸妈你们一路走好,来生我们还做一家人”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拜下去,然后把香插进香炉。
他没有住宾馆,而是象许多居士一样,住在寺庙里。懵懵懂懂地跟着居士们一起随和尚做功课。
他夹坐在居士和和尚中间,显得有些突兀,年龄和与年龄不相符的神态不时引来游客的议论,开始他觉得不自在,后来也就浑然不觉了。
这天,彭凯一早离开了普化寺,前往黛螺顶。
去黛螺顶的山路有两条,一条沿北端山脊而上,一条沿南端山脊而上。彭凯选择走的是南端山脊的那条。
黛螺顶是五台山东台顶延伸下来的一个小山峰,垂直高度有400米。由于小山峰形如大螺,盛夏时节草木萋萋,呈一片黛色,故称黛螺顶。
山顶一座古刹,原叫佛顶庵,至乾隆五十一年,更名为黛螺顶,遂与山同名。
站在清水河谷仰望,那座坐落于山峰并与山峰同名的黛螺顶古刹,相当于一幢130多层高的摩天大厦。
沿南端山脊而上,还有两条路可选,一条是左边的古道,坡度舒缓,小径回环,虽多少绕点远,但攀登起来不太费劲。一条叫作“大智路”,共1080级台阶。除此而外,还有条捷径,那就是1995年修建的空中索道,几分钟便可到达离寺门不远的平台上。
彭凯走的是“大智路”。关于这路名和台阶的级数,与佛教常识有点关联。1080级台阶是“十界”各有“百八”之意。十界,也称六凡四圣。佛教将佛与众生分为10大类,总称为十界。十界各有“百八”,合起来就是1080,其中包括“百八烦恼”等。据僧人们讲,走在大智路上,踏过1080级台阶,能给人增添智慧,消除烦恼。
彭凯背着行礼,沿台阶一步一叩向上攀登。他听说去XZ布达拉宫朝圣的信徒,是以看到布达拉宫的顶为标志,开始磕五体投地长头的,他选择了从山脚下开始磕头。
大约向上攀登了300多个台阶,彭凯就开始大汗淋漓,原本超过的几个香客又赶过他。
一个女孩子坐在台阶上休息。见他一步一叩地上来,有些怜惜地说:“歇会儿吧”。
彭凯摇摇头,继续向上,额上的汗水滴落在台阶上,他用衣袖擦了擦。
大约用了3个多小时,彭凯登上黛螺顶。当看到黛螺顶的山门时,他眼前一黑,差点摔倒。一个长者模样的人扶住了他。
他谢了长者,继续磕头到大殿。虔诚地点燃香火,在五方文殊殿依次朝拜东台聪明文殊北台无垢文殊中台孺童文殊南台智慧文殊和西台狮子吼文殊。
在五台山有朝台之说。亲登五座台顶,朝拜五方文殊,叫大朝台。走进黛螺顶五方文殊殿朝拜,称为“小朝台”。
据说,“小朝台”因康熙而来。康熙曾多次打算朝拜五台山的东西南北中的五座台顶,都因天气等原因屡屡受挫。后来就找来主持说,五年后打算再到五台山朝拜,而且要五个台顶的文殊都要拜到。一晃三年过去了,主持还没有想出办法。一天,寺里的一个叫拴柱的小沙弥偷吃供果被发现,这是犯了佛家的贪罪,主持说如果他能想个办法实现康熙的愿望,就可以免罪。拴柱毕竟是小孩子,思路和老和尚们不一样,他说可以将五个文殊菩萨的法像供在黛螺顶的寺庙里,这样就可以一次拜到了,于是就有了五方文殊殿。
后来康熙到五台山拜佛如愿,还特意为黛螺顶寺钦赐御碑,并题诗“峦回谷卷自重重,螺顶左邻据别峰。云栈屈盘历霄汉,花宫独涌现芙蓉。窗前东海初升日,阶下千年不老松。供养五台曼殊像,者黎疑未识真宗。”以记。
这些是真是假无人细究,反正信佛的都希望是真的,不信佛的真假都不当回事。
一个小和尚见彭凯背着行礼一步一叩上山,就主动把他带到居士住的地方,并告诉他在哪儿吃斋饭。
下午,彭凯来到黛螺顶的牌楼前,伫立良久。他想,这牌楼象征着寺院的大门,也就象征着佛的大门,踏进这大门就进入了佛的世界,佛的世界是四大皆空,四大皆空与佛家的出世是一回事吗?四大皆空的佛如何普渡众生?靠什么引导众生避开尘世?他觉得自己那颗超脱的心在牌楼上放飘荡,找不到落处。
凭石栏向下望去,台怀镇的风貌展现在眼前。可以看到山谷中雾霭和台怀镇的香火炊烟混合成的蒸腾雾气,可以看到五台山标志性的大白塔静静耸立在那儿。彭凯目光落在台怀镇周围的十多座寺庙上,他想不清佛教的理念,只是本能的希望佛能有足够的强大和足够的胸怀,让每个善良的愿望都能够如愿。
两个一步一叩上山的女孩子引起了彭凯的注意,她们年龄在二十多岁。两个女孩子看模样应该是汉族的,这是他第一次看到这么年轻的汉族女孩一步一叩地朝拜。他推测着是什么理由让她们象他一样,如此心诚地选择这种苦其身的方式来此朝拜?
晚上诵经时,彭凯从两个女孩与和尚的对话中得知,她们的母亲才五十来岁,不幸得了白血病,好象是白血病中最难控制的那一种,去了几个大医院,都没有什么好的办法,眼看着越来越衰弱,她们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想到了五台山,她们想通过自己虔诚的行动感动佛祖,求得庇佑。
彭凯有些羡慕俩女孩,不管怎么说,她们的母亲还活着。
和尚们在念经。经声浑厚平和,没有过高和过低的音阶,伴随着袅袅上升的长香,在大殿内缭绕。
彭凯在最后一排,这一排都是居士。
彭凯想,普度众生太抽象了,要是佛祖能给众生一次后悔的机会,这个世界一定会很完美。
做完晚课,彭凯来到寺庙的院子里。
晚上的寺庙少了白日的吵杂,缓缓摇动的树影印在古朴的六角重檐上,在神圣和庄重中增加了几分神秘,叠加着古刹之气。第三座后殿面阔五间,殿阶下长有一松一柏,松在北端,柏在南端,围粗均在九尺左右,即是乾隆诗中所称的“阶下千年不老松”。松柏树高大直立,无有弯曲,望去有如戟指蓝天,为寺宇生色不少。
彭凯正在想树何以千年,而人却只有百岁,甚至更少,一个和尚来到彭凯身边。和尚走路很轻,到了身边彭凯才知道。
和尚双手合十:“阿弥陀佛,施主可是有什么心魔?”
彭凯尊敬地说:“师傅,您好。”他打量着和尚,约三十多岁,祥和宁静,他突然有一种亲切的感觉。
和尚说:“佛说:凡事都是有定数,不能强求。”
彭凯问:“师傅,人生如果有错又无法弥补,该如何?”
和尚说:“佛说:见到美色,唯恐心受到诱惑,连忙把眼睛挖出来是愚蠢的行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错误心念修行足亦,若久久不能释怀,则陷入“无明”状态中,从而造下种种惑业。”
彭凯觉得和尚说的话很难理解,他只好自顾自地说着心里的困惑:“师傅,我父母突然离世,我才想起我从没为他们做过一件事。我后悔莫及,到五台山,想用苦其心志的方法赎罪,为父母超度亡灵。”
和尚双手合十:“善哉,善哉。”
彭凯接着说:“我放不下父母,也无法原谅自己。”
和尚目光深邃地看着彭凯:“佛说:世间万物皆空。唯其空,便能包容万物。放下并不等于从未存在,一切自在心源,而不是刻意。心结,放下的越多,世界就越大,走不出心结的人,会被心结缠死。”
“师傅,我想修一个赎今生之过的此生。我想让父母在天堂安心,开心,我想能来生还是一家人,能陪着他们慢慢变老。我该怎么做?”彭凯琢磨着和尚的话,很想要一个明确的答案。
和尚说:“善哉,善哉。施主,且记千灯万盏,不如心灯一盏。阿弥陀佛,施主,早些歇息吧。”说完走了,如同来时无声无息。
和尚的话,彭凯似懂非懂。
;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