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两性关系问题时,一个与此有关的比较特殊的领域是处于二者之间的一个模糊地带的人群及其文化。虽然他们既不完全属于男性,也不完全属于女性,但是这一群特殊的人的存在是对现存的两性关系社会结构的挑战,也是大多数所谓“正常人”在审视和处理两性关系时不应当忽略的一个视角。
一、易装易性现象
据报载,我国某城市有一位男士,常常趁妻子不在家时偷穿她的衣服,一次不慎被对面邻居偷拍下来,被讹诈了不少钱财,事情传开后,搞得他在工厂里抬不起头来,还为此丢了工作。他的处境令人同情,他作为一个没有伤害他人的守法公民应享有的权利和尊严值得我们关注。
这位男士属于在性别认同方面不符合“规范”的少数人群。男权制不仅压抑女性,也压抑了在性别方面不符合“规范”的少数人群。跨越性别现象就属于这样的少数人群。
对于跨越性别现象,国际性学研究中有许多术语来加以描述,其中有些是利用旧有名词,有些在英语中属于新创词汇。据不完全统计,描写这一现象的词汇包括:跨越性别(transgenderism),性别出轨(gender transgression),间性(intersexuality,intersex),雌雄同体(androgyny),两性人(hermaphroditism)等。
(雌雄同体者)一词的来历是hermes(宙斯之子)和aphrodite(**与美之女神)的结合。关于雌雄同体者有两个神话故事:其一是二者生了一个孩子,性别难以确定。其二是他俩的孩子特别漂亮,水仙女爱上他,与他合为一体。
雌雄同体现象又被称为“第三性”现象,专指生理性别与心理性别不一致者。历史上有些文化相信这样的人拥有双重灵魂。
易性(transsexual)作为诊断实体最早是由本杰明(1953年)定义命名的。他的定义是:一个生理正常的人坚持对荷尔蒙和外科性别做出重新定义。后人对易性倾向的标准定义是:一种不喜欢自己的解剖学性别的持续感觉,一种放弃自己的生殖器过另一种性别的生活的持续愿望,易性者是陷在错误的身体中的人。换言之,易性者的定义就是一个人相信他(她)的真实性别被装在了一个对立性别的身体当中。由于精神不能改变,只好通过荷尔蒙治疗或手术改变身体,解决矛盾的唯一途径是改变自己身体的性别特征。易性者是性别颠倒,是性别角色的颠倒。因此有学者主张将性别分为三种:生理心理男性,生理心理女性,生理心理不一致的性别,即男女易性者。根据美国《精神异常的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三版)》,在1996年美国精神病协会的名单上,易性倾向不再被认为是精神病,而仅仅是一种“性别认同障碍”。
易装倾向(transvest)的定义则是:一种不喜欢自己生理性别的服饰的持续感觉,一种放弃自己生理性别的服饰穿戴另一种性别的服饰的持续愿望。易装倾向是一种纯粹的人类现象,其他动物中不存在,因为它们不穿衣服。易装现象又可细分为内衣易装、仪式性易装、强迫性易装、同性恋易装等。
在西方社会中,易性易装现象最早出现在女性当中。虽然目前大多数易性易装者都是男性,但是最早对自己的性别感到不安的却是女性。在过去的几个世纪,有几千名西方女性像男性一样生活,有的是因为她们认为自己属于男性;有些是为了逃避严格的女性角色。越来越多的受过教育的单身女性拒绝结婚和做母亲,采取参加工作和结交朋友的生活方式,威胁到规范的性别角色。19世纪至20世纪,跨越性别者多为男性,据专家估计,可能由于女性地位提高,对男性角色行为规范变严所致。(bullough,etal.,23)易装现象还大量出现在文学艺术活动中。早在17世纪就有男孩在戏剧中扮演女人。哈代的《还乡》就是由男扮女装者出演的。莎士比亚戏剧中有许多女易装者,但是没有男易装者。1848年出版的一部小说《伦敦的奥秘》中有一位女扮男装的女主人公。我国传统戏剧中也有男女反串的习俗,如京剧的男扮女装,越剧的女扮男装等。
在北美残存的部落文化中,有113个社会承认第三性。非洲的巫医、西伯利亚和北美
两性关系最新章节第34章 跨越性别界限 1地址 神墓文学
http://www.shenmupk.com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