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与孩子有效沟通好方法 §§§45.不要训斥、辱骂孩子

本章节来自于 与孩子有效沟通好方法 http://www.lishu123.com/72/72897/

    打骂和过分的严厉只能让儿童说谎  变成怯懦的人  同时养成儿童的残忍性

    ――(苏联)马卡连柯

    【经典事例】

    上小学3年级的韩冬  最近接连遭受“失败”  先是参加学校组织的听写比赛沒拿奖  然后又是数学的小考成绩很差

    妈妈看着韩冬的卷子  一脸怒气地骂道:“你真是猪脑子  听写不行  连小学数学加减乘除也不会  养你白吃饭的吗  小学就这么笨  长大了肯定沒出息  ”

    韩冬一听眼泪都掉下來了  他委屈地说:“我不是猪脑子……”

    妈妈听见孩子的反驳更來气了:“什么  你还顶嘴  你不是谁是  你就是  这么简单的东西都不会  听写错那么多  算个数都算不对  你还能干什么  ”

    后來  一连几天  韩冬的情绪都很低迷  对学习更是提不起兴趣來  妈妈对他的训斥也越來越多  直到有一天  韩冬逃学了  妈妈得知后又愤怒又伤心  可是  这能怨谁呢

    【智慧点拨】

    韩冬的故事是一个遗憾  而现实生活中  这样的遗憾却也屡见不鲜  由此可见  父母的训斥与辱骂对于孩子个性发展  以及人生成长的影响有多么巨大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一个好的教师  就是在他责备学生  表现对学生的不满  发泄自己的愤怒的时候  他也时刻记着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  ”尽管这是在提醒教师  但是对于父母  这条忠告同样适用  而且  尽管父母要责备孩子  也不要用训斥的口气  更要避免辱骂性的语言  只有保护好孩子的那颗追求进步与成功的自尊心  才能让孩子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并且能够使孩子通过努力得到改正

    父母也只有丢掉那些对孩子有所伤害的语言  与孩子之间建立起一座亲密、信任、依赖的桥梁  孩子才能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

    所以  父母只有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  并且用宽容的心來对待孩子  用正确的方法來指导孩子改正不足  才能帮助自己在孩子心中树立正确的形象  也才能更好地对孩子进行教育

    【参考建议】

    生活中有不少父母  往往更擅长发现孩子的过错  而却发现不了孩子的优点  而对孩子的指责也总是用不恰当的话语  面对这样的话语  也并不能很好地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与纠正  所以  父母即便是批评孩子的过失  也还是要讲究方法的

    1.即使是愤怒  也要“话到嘴边留三分”

    孩子犯错误  有不良习惯  甚至他的行为打扰了父母  在面对这类情况的时候  许多父母往往就会脱口而出训斥与辱骂性的字眼  而实际來看  孩子犯错误无可避免  孩子也可能就是无心之举  父母又何必对孩子如此不留情面呢

    即使是愤怒  父母也需要养成这样的习惯――话到嘴边留三分  父母要想一想  有些话说出來  尤其是对孩子说是不是合适  或者  父母可以与孩子换位思考  若是自己仅因为一件小事就被别人如此的训斥甚至辱骂  自己会有什么样的心情

    因此  这就需要父母在平时多多修身养性  让自己有一个宽容的心境  对于孩子的一系列行为  父母要学会选择既不伤害孩子又能有效解决问題的话语与做法

    2.要重视起孩子的自尊

    被训斥与辱骂的人  都会在那些话语被说出來的一瞬间  有失去自尊的感觉  即便是孩子  也有自尊心  而有不少父母  往往忽略孩子的自尊  认为小孩子不骂不训怎么成长  父母的这种想法一定要坚决扔掉

    对于孩子來说  他对父母的话也会有信赖感  而他也经常会以父母的话來判断自己是个怎样的人  若是父母总对孩子施以训斥或辱骂性的语言  自尊心被父母轻视得太久  孩子就有可能会自暴自弃  连父母都不尊重自己  那自己就一定是个坏人  既然要坏那干脆就一坏到底好了  因此  父母一定要珍视和爱护孩子的自尊心  避免自己的言行给孩子带來伤害

    3.父母要善用批评的艺术

    孩子有了过失  也的确是需要父母的批评的  但是批评并不是指的一定要对孩子训斥或辱骂  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批评不仅仅是一种手段  更应是一种艺术  一种智慧  ”批评是对孩子错误思想与行为的评价  而即使是对于成人來说  纯语言的批评都有可能会让人无法接受  更别说是训斥与辱骂了  那么尚不成熟的孩子  其心理承受能力与接受能力有限  他对于父母过于暴戾的训斥甚至辱骂  将更无法接受

    所以  对于孩子的缺点及错误  父母要善于运用批评的艺术  要注意自己的态度与言辞  父母可以通过引导  使孩子自发地主动承担责任或弥补过失  并引导孩子在改正错误的过程中  逐步培养自己的责任心和自信心  父母的批评  应该是让孩子既能接受教训  又能得到成长  同时还不会使他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金玉良言】

    父母的训斥和辱骂  会让孩子的心灵受到伤害  也会让孩子的性格形成发生偏移  若是父母想要让孩子成长为一个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人  就要避免用贬低性的训斥辱骂的语言來对待孩子  只有宽容对待孩子  多看到孩子的积极面  才能正确树立父母的威信  也才能让孩子的成长道路充满健康与快乐

    §§第四章 平等交流有利于沟通

    §§§46.要平等地与孩子交流

    所谓平等  是指父母在对孩子的教育中以一种平等的姿态  与孩子进行谈心、交流与沟通  给孩子创造一个平等对话的平台  以更好地进行亲子沟通  让孩子更加健康地成长  与孩子平等交流、相处  就会满足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  这样  孩子的言行举止就会表现出快乐之情  就会十分配合父母  所以  父母一定要有主动与孩子平等相处的意识  只有这样  父母的行为才会让孩子感觉到平等  要知道  孩子非常希望看到父母的平等行为

    平等是代际沟通的基石

    ――(中国)孙云晓

    【经典事例】

    在2003年的春节晚会上有一个很受观众欢迎的小品叫做《我和爸爸换角色》

    小品说的是老师布置一篇作文――《我和爸爸换角色》  由于爸爸总不在家  于是老师來家访  爸爸和儿子当场换角色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当儿子和爸爸角色互换后  儿子学着爸爸的语气说话  于是有了这样一段台词:

    爸爸(饰演儿子):爸  我回來了

    儿子(饰演爸爸):叫唤什么  吓我一跳  考得怎么样啊

    爸爸:这次考得不好  考了个倒数第一

    儿子:倒数第一  平时不都考倒数第二吗

    爸爸:我一直都是倒数第二  成绩很稳定  可是考倒数第二的那个人沒來  我的成绩就滑落到倒数第一了

    儿子:你小子怎么上的学呀  你眉毛底下那俩窟窿眼是出气的呀

    爸爸:我眉毛底……我这是俩窟窿眼呀

    儿子:你平时就是这么说我的……

    爸爸:你胡说  我是像你这样吗  啊

    儿子:你平时就是这样的  我还给你打折了呢

    ……

    【智慧点拨】

    当儿子模仿爸爸平时的对自己说话语气  和爸爸讲话时  爸爸突然感觉很意外  觉得这样的语气让自己接受不了  而其实自己就是这样与孩子讲话的  并且爸爸在沒有与儿子互换角色之前  也并沒有意识到这样的语气给带给孩子什么样的感受

    父母总是期盼孩子能够事事听自己的  处处要求孩子这样做或那样做  甚至有时不告诉孩子为什么要那样做  就对孩子颐指气使  有些父母虽然对朝夕相处的孩子倾心关爱  但与孩子的谈话内容仍离不开“训导”  和孩子说话时的语气很生硬

    其实这种训导对孩子是不公平的  孩子需要得到父母适时的指点  并非居高临下的训导  父母和老师在孩子面前是长者  都会教导孩子要尊敬师长  但现实中真正尊重孩子的父母与老师却不太多  父母要知道  尊重是互相的  单方面地要求孩子尊重自己  无形中使孩子永远处在附属的地位

    父母只有与孩子站在平等的位置  和孩子和颜悦色地去交流  才能被孩子所接受  要想学会与孩子平等  就应该学会与孩子共同讨论  当孩子提出的要求  父母不能满足或不应该满足时  也不要粗鲁而简单地拒绝  而是要把不可以这样做的理由告诉孩子

    父母学会站在平等的位置去和孩子交流  提出的意见不仅会让孩子更容易接受  而且还能体会到教育孩子真正的快乐

    【参考建议】

    平等是父母和孩子交流的前提  把孩子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  孩子会因为得到尊重而变得更喜欢与父母沟通  并变得更加懂事

    1.不要居高临下地对孩子说话

    不仅仅成人之间存在平等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也需要平等  有的父母向了解孩子最近的学习情况时  就会以一种命令式的口气说:“儿子  过來  给爸爸说说你最近表现怎么样啊  ”有的说:“儿子來  给妈妈汇报汇报  ”

    这完全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口气和做派  孩子虽然会过來  可内心在想:“爸爸妈妈又要挑我的刺了  ”“老师批评我的事可不能让他们知道  ”于是  父母想听到都不会听到  孩子想说的话也沒说出口  亲子间的交流就会进入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

    孩子也需要尊重  当孩子沒有与父母平等对话的机会  只能被动接受父母的管束时  孩子便会懒于和父母交流

    2.在孩子面前虚心一点

    父母在孩子面前要虚心一点  不要因为自己是父母就碍于面子  不懂装懂  不会装会

    父母的虚心不但不会让孩子轻视自己  反而会赢得孩子的信任  拉近彼此的距离  父母的虚心不仅会让孩子学到谦虚的处世态度  而且会增加孩子的成就感  从而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3.要从人格上真正与孩子平等

    父母不要拘泥于自己的身份  而应该将自己和孩子放在同等的位置上  在尊重的基础上去和孩子交流而不是训导  在与孩子交流的时候  要用与朋友谈话的口气來与孩子交谈  这样才能获得孩子的信任  孩子才肯向父母倾诉

    父母千万不要忽视孩子的敏感性  不要和孩子套近乎  而目的还是让孩子听自己的  这样的“不平等条约”肯定会以失败告终

    4.给孩子发言的机会

    在家庭中  父母要给孩子发言的机会  比如家里要添置大的商品  可以让孩子参与意见供自己参考  如果孩子的参考意见合适  要考虑采用  不要以孩子还小來拒绝孩子对家庭的关心  而是要真正地把孩子视为家庭中的一员  让孩子也拥有和自己一样的发言权

    5.也别无限提高孩子的地位

    有的父母对孩子言听计从  害怕自己哪儿做的不好惹得孩子不高兴  从而将孩子养成了对父母指手画脚、乱发脾气的坏习惯

    父母听从孩子的意见时  一定要有所选择  否则看起來像是在给孩子自由、平等  彻底丢弃了父母的“**”  但事实上却是走入了另一个极端  无限提高孩子的地位就是溺爱和娇惯孩子  这样不仅不利于亲子间的交流  反而会造成沟通障碍

    【金玉良言】

    父母应该把孩子视为与自己平等的个体  尊重孩子的想法  在遇到问題的时候与孩子协商解决  这种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形成孩子对父母的情感依恋  让彼此间的感情变得更为亲密  父母对孩子平等的关爱  对孩子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成长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47.一定要放下家长的架子

    放下架子  你会发现孩子可能比你强

    ――(中国)卢勤

    【经典事例】

    “气愤:妈妈冤枉我  我很气愤  ”

    “过分:妈妈沒有原因地说我  我觉得她太过分  ”

    上面的两句话是2年级小女孩薇薇的造句作业  那天她共写了6个造句  其中就有两个说到了妈妈  并且在语句里包含着对妈妈深深的不满

    当孩子的爸爸看到这个作业时  意识到了问題的严重性

    原來  薇薇的妈妈是个急脾气  两句话不合就会对孩子的嗓门越扯越高  而孩子也是一副不服气的态度  有时孩子做错事妈妈说她  薇薇还会和妈妈犟嘴  而对薇薇一直采取赏识教育的爸爸去说  薇薇往往很痛快就接受了

    薇薇的妈妈自己也常常在向孩子发过脾气后又后悔  薇薇喜欢看动画片  妈妈为此沒少骂过她  最后把家里的有线电视线都拔掉了  但是妈妈却感觉薇薇好像和自己越來越疏远

    【智慧点拨】

    父母在跟孩子交流的时候  要学会低下头  放下父母的身份  比如薇薇的妈妈  在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  大可以放下妈妈的架子去向孩子道歉  去跟孩子好好谈谈  让孩子了解自己的想法  争取让孩子理解自己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七分理智  三分情感  不能因为自己是长辈  就不加考虑地去指责孩子  这样就是缺少理智  父母要知道  孩子的心智、情绪都不成熟  所以不能对他太过苛求  在对孩子发脾气的时候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想一想

    如果父母情绪焦躁  孩子也会焦躁;父母不信任孩子  孩子也会反过來不信任父母  每一位父母如果真的想要和孩子用“心”沟通  就首先要学会做孩子的朋友  而不是做孩子的长辈  父母应该在理解孩子的基础上去和孩子交流  理解是教育孩子的前提  一味地以长辈的身份去命令孩子该如何做  不但不容易让孩子接受  还容易引起孩子的叛逆心理

    在生活中  父母和孩子的交往应该是和平而民主的  不能是专职独裁的  家庭成员之间应该是真正的平等关系  每个家庭成员之间不能因为年龄和职位的高低  而拥有不同的地位超级科武

    父母只有学会放下家长的架子  努力和孩子成为知心朋友  才能让孩子敞开心开与父母沟通  了解了孩子的真实想法  父母才知道怎样做才能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建议】

    父母能够放下自己的架子  反而能从孩子那里得到理解和尊重  这样能够增进孩子对父母的了解  让孩子理解父母为家庭辛苦的付出  从而激励孩子更加努力地学习

    1.放低姿态去和孩子沟通

    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  父母只有放低姿态  才能和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  如果父母总是强调自己的观点和尊严  而不顾及孩子的想法与感受  这样  不仅仅得不到孩子的认同  还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  破坏了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  也因而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2.父母也要接受孩子的“教育”

    从來都是父母教育子女  父母怎么会接受孩子的“教育”呢  乍听起來似乎有些颠倒  其实不然  父母应当教育孩子  孩子也应当听从父母的教诲  但是当今的社会  科学技术与文化高速发展  孩子所能掌握的现代科学知识或许在某些方面超过了成人  例如有些四、五年级的小孩子就能够熟练地操作电脑  而有些成人却望尘莫及

    由此看來  在家庭中的教育者就不单单为年龄和精力所限制了  有的父母担心自己向孩子请教问題而降低自己的威信  孩子会更不听自己的话了  其实不然  父母放下架子认真听取、虚心接受孩子的意见和见解  平等地与孩子一起讨论问題  不但不会降低自己的威信  还会促进两代人的沟通  会使孩子更尊敬父母  从而也更愿意听父母的话

    3.不要让“架子”成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障碍

    父母的“架子”  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当孩子以对抗的态度对待父母的时候  其实内心对父母的失望已经有好长一段时间了  因为  长期以來不能站在平等的角度去沟通  孩子会干脆“免谈”  所以说  面对不听话的孩子  父母只有走进他们的心灵  才能找到不听话的症结所在  不要让父母的“架子”成为自己与孩子之间沟通的障碍

    4.放下架子  告诉孩子你很爱他

    中国的父母都比较含蓄  喜欢把对孩子的爱埋在心里  但是父母不说  孩子怎么知道呢

    父母应该放下架子  告诉孩子自己很爱他  如果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有哪些事情做得不妥  引起了孩子的反感  那都是出于对孩子的爱  请孩子理解  这样  孩子才会更加理解父母  并因为爱而宽容地看待父母偶尔的失误

    【金玉良言】

    父母如果能够放下家长的架子  与孩子建立起一种亲密无间的关系  那么孩子有什么事情都会迫不及待地想要告诉父母  面临选择时第一个想到的也是父母的参考意见  这样  良好的亲子关系自然就建立起來了  让孩子在刚接触这个世界的时候就体会到爱与被爱的滋味  他也会以一种乐观、包容的心态來面对生活

    §§§48.试着蹲下來与孩子说话

    只要你蹲下來  倾听孩子的心声  孩子就一点儿也不神秘  其实  孩子比大人讲道理  他们克制自己  要求也不过分  除非大人娇宠

    ――(中国)孙云晓

    【经典事例】

    周末  妈妈带着6岁的儿子去逛商场  她觉得儿子一定会喜欢商场里热闹非凡的气氛

    妈妈和儿子來到商场  可是让妈妈出乎意料的是  孩子并沒有表现出丝毫的兴奋  而是无精打采地逛了一会儿  就吵闹着要回家

    妈妈很纳闷  为什么一向喜欢去热闹的地方玩耍的孩子  却会排斥又漂亮又热闹的商场呢

    当她蹲下來询问孩子原因的时候  她突然明白了  原來  在孩子的角度只能看见商场里一条条的大腿  以及一些高高的柜台  在这个视野内看到的商场一点也不赏心悦目  拥挤的人群反而会让人非常不舒服  而以成人的角度是看不到这些的

    【智慧点拨】

    很多父母都会从成人的角度去和孩子沟通和互动  间接或者直接地命令孩子  即使是玩耍也要“告诉”孩子应该怎么玩、玩什么  其实  孩子就是孩子  孩子的身体和思想高度都有待成长  父母若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去看孩子  就很难真正地懂得孩子的喜怒哀乐

    父母若想被孩子接受  应该找准与孩子沟通的角度  要蹲下來和孩子沟通  这不仅是位置和角度与孩子保持一致  更是一种思想和观念的“放低”  只有和孩子站在同一条视平线上交谈  了解孩子的思路  并学着用孩子的眼光去看世界  才能真正地体会到孩子对这个世界的感受  这样才能和孩子有共同的语言  才能更好地沟通  孩子才会愿意听父母的话

    很多父母都抱怨  说孩子越來越不听话  但却很少有父母反过來思考一下  自己对孩子究竟了解有多少  能否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和情感需求  说出的话是否能够让孩子接受  有的父母认为孩子还小  对周围的事物沒有过多的感受  沒有自尊心、羞耻心  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  两三岁的孩子也有自尊心  只不过孩子的自尊表现形式与成人不一样而已

    在与孩子交流的时候  同样一句话用不同的方式说出來  收到的效果往往大相径庭  比如当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  父母最好不要生硬地对孩子说:“你做的不对  你怎么又做错了  ”而是应该委婉地告诉孩子:“你再考虑一下  这样做对吗  还有更好的方法吗  ”

    所以  在与孩子相处的时候  父母应该蹲下來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世界  这样可以掌握孩子的视觉、听觉与感受  在与孩子交流的时候  父母试使自己的思想、语言都用孩子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  平等地与孩子沟通  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  这样  父母就能够成为孩子的朋友  孩子不但身体健康  心灵也会健康

    【参考建议】

    孩子的世界与成人的世界截然不同  父母如果不能蹲下來从孩子的角度去看世界  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教育孩子  便会有碍于孩子的成长

    1.认可孩子的感受

    很多父母都很乐意聆听孩子表达的正面积极的情绪  而当孩子感觉生气、愤怒或悲伤的时候  父母却不容易平静地去倾听并承认孩子内心的感受

    许多父母都错误地认为  他们应该去试着和孩子讨论生气、悲观或者难过的感受  比如  当别的小朋友弄坏了孩子最心爱的玩具时  如果父母对他说:“不要这么生气  他又不是故意的  ”类似于这样的安慰  会让孩子觉得父母既不了解他的感受  也不在乎他的感受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父母可以对孩子说:“哦  他把你最喜欢的玩具弄坏了啊  我想你一定很难过  ”事实上  当父母这样说的时候  孩子才会把他的感受更进一步地告诉父母  将负面情绪宣泄出來  在内心平静后  孩子自己便会意识到  其实他不是故意弄坏了玩具

    2.不要用成人的心理去分析孩子

    如果孩子的行为不是被父母所认可的  作为父母应该以孩子的心理去分析孩子的行为动机  倾听孩子的讲述  即使父母想要阻止孩子的不当行为  也要先接纳孩子的情绪  而不能随意地提出批评和忠告  例如  孩子如果有攻击行为  父母可以告诉孩子:“你可以表达你的愤怒  但是你沒有权利伤害别人  无论是身体上的还是情感上的  ”

    3.用孩子的眼光和孩子一起看世界

    在孩子的眼中  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呢  由英国儿童健康协会在伦敦动物园举办的“婴儿世界”展览  为人们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当成人戴上厚厚的眼镜时  他们眼前模糊的世界仿佛是婴儿的感受;他们戴上手套系鞋带时  体会的是婴儿的动作协调能力

    心理专家认为  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感受到的世界都是不同的  作为父母  如果不能从孩子的角度去看世界  是不会了解孩子的  所以  父母应该把自己的心态落到与孩子一样的水平线上  用孩子的眼光來看现实的世界  这样  父母才有可能理解孩子的许多想法和行为

    4.缩短与孩子之间的距离

    如果父母总是站在成人的角度去看孩子  那么父母与孩子的距离就不仅仅是身高上的计时里面  而是一代人与一代人之间的距离  是一颗心与另一颗心无法沟通的距离

    所以说  父母应该学会蹲下來  倾听孩子的心声  这是对孩子的关心和理解  这样孩子与父母之间的距离就会缩短;蹲下來与孩子沟通可以营造一种和谐、相互尊重的亲子关系  只有缩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距离  孩子才可能听从父母的建议  从而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金玉良言】

    父母要学会蹲下來倾听孩子的心声  做孩子的好朋友  以孩子的眼光來看待孩子  才能真正地教育好孩子  但是要切记  蹲下來并不是一种形式  它意味着一种理念  一种平等  以及父母对孩子的尊重

    §§§49.凡事尽量与孩子商量

    永远保持商量的口吻  孩子犯了任何错误  在批评或处分之前务必给孩子足够的申辩时间

    ――(中国)孙云晓

    【经典事例】

    7岁的儿子迷恋于收集干脆面里的水浒英雄卡  于是不停地吃干脆面  一日三餐的饭量大不如前  看着儿子天天如此  妈妈很是着急  于是决定同儿子商量一下  找出更好的办法

    中午吃饭时  儿子很耐心地“陪吃”  装模作样地尝了几口饭菜  就说吃饱了  于是妈妈问儿子:“你真的不想吃了吗  ”儿子点点头  “嗯”了一声  然后他就看着妈妈  他以为妈妈可能会发火或惩罚他

    “你现在不想吃也可以  但是要到晚上7点钟才吃晚餐  不过在下午  你不能吃其他的东西  好不好  ”妈妈用不急不慢的语气和儿子商量  以便让他听得懂  并进行思维判断

    儿子想了想说:“那我现在要是继续吃呢  ”妈妈说:“很好  吃饱了饭  下午你就不需要吃干脆面了  ”

    儿子显然理解了妈妈的意思  开始用心吃饭

    【智慧点拨】

    虽然妈妈认为孩子应该用心吃饭  不好好吃饭是不对的  但妈妈并沒有用生硬的语气去命令孩子必须如何做  而是用商量的口吻让孩子明白事理

    两代人之间的沟通  最重要的就是相互理解、相互尊重  而实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学会商量  人与人之间的协商非常重要  商量的美丽就在于使自己学会从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題

    同样地  孩子也有受尊重的需要  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受尊重的需要是人类较高层次的需要  一旦这种需要无法获得满足  人类就会产生沮丧、失落等负面情绪

    当父母喜欢与孩子协商  孩子就会因此而觉得受到了父母的尊重  因而变得非常乐意与父母交流  反之  孩子则会产生逆反心理  封闭自我

    父母学会与孩子商量问題  可以增加相互的理解  也可以避免家庭中一些无谓的争吵  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孩子怎样做人和与人共事

    【参考建议】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  孩子在兴趣喜好交友等诸多方面都会与父母产生分歧  这时父母对孩子的一些喜好与兴趣不能简单地禁止  而应该在充分尊重孩子的前提下与孩子商量  以求得到共识或找出正确的解决途径

    1.多商量  少命令

    父母在要求孩子做什么事情的时候  一定要注意使用商量的口吻  避免使用命令的语气

    比如  在提醒孩子做作业时  可以说:“你是不是该做作业了呢  做完作业还可以看会电视  ”而不要说:“赶紧去做作业  都什么时间了  ”在父母请孩子帮忙做一件事情时  比如洗碗  可以说:“你能帮我把碗洗一下吗  ”而不要说:“快來把碗洗了  ”

    商量的语气对孩子來说非常的重要  孩子会因此而认为父母关心他的感受  从而对父母产生好感和信任  促进了亲子的沟通

    2.以协商的口吻來处理亲子冲突

    当父母与孩子之间出现冲突时  父母常会感觉到自己的父母权威受到了挑战  并希望以父母的权威來压制孩子  迫使孩子改变主意  实际上  这样孩子不仅不会听从父母的意见  反而会产生逆反心理  导致亲子关系的恶化

    明智的父母在面对冲突的时候会使用协商的语气  让孩子体验到父母的尊重  体验到人格的平等  这样  孩子在接受父母的意见时就比较顺利

    要知道  当冲突产生时  每个人都非常注意自己的尊严  孩子也是如此  只有父母把主动放下架子  与孩子进行协商來处理问題  孩子才会愿意接受父母的建议  共同解决问題

    3.孩子的事情一定要记得与孩子协商

    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  孩子的事情一定要让孩子自己去做选择  父母不可以替孩子包办  即使父母有自己的想法  也要通过协商的方式  让孩子把自己的意见作为参考  让孩子权衡利弊后再做选择

    4.与孩子商量不等于迁就孩子

    父母学会与孩子商量  并不是简单的迁就孩子  而是父母通过与孩子的对话、沟通和了解  达成双方可接受的意见或办法  协商并不是单方面的妥协

    父母如果一味地迁就孩子  不但达不到沟通的目的  反而会将孩子培养成霸道而不同情理的性格  商量是真正地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人來看待

    5.与孩子约法三章

    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  父母可以通过与孩子协商后制定规则  并约法三章  让孩子遵守  父母千万不可以自作主张地制定规则让孩子去遵守  不是出于孩子自愿的规则对孩子來说沒什么约束意义

    与孩子约法三章  只是因为孩子缺乏自制力  规则是为了帮助孩子约束自己  而不是惩罚孩子  因此  规则一定要孩子内心认可的  与孩子协商后在制定规则  可以避免亲子冲突

    【金玉良言】

    父母凡事喜欢与孩子协商  在“商量”的家庭氛围中  孩子会渐渐养成与人协商的好习惯  并愿意主动与父母沟通  父母遇事多与孩子商量  还能使家庭关系变得更加和谐  让孩子得到应有的尊重  孩子才会懂得尊重别人  并拥有与他人进行良好的沟通的能力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未知的小说与孩子有效沟通好方法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与孩子有效沟通好方法最新章节与孩子有效沟通好方法全文阅读与孩子有效沟通好方法5200与孩子有效沟通好方法无弹窗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未知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梨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