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枕边书的管理智慧 君德第九(存亡和取舍之一)
原文:
或曰:“王霸之道、既闻命矣。(强占:总裁好凶猛)
敢问高、光二帝、皆拔起垅亩,
然比大德、方天威、孰为优劣乎?
解说:
这几年电视选秀节目很红,特别是有两款叫“x声音”“x歌曲”的,简直是人气爆棚;特别是它们很好地突出了“pk”这个工具,在流程中设计了无数令人心神激荡、甚至是感动至深的环节,在成功赚到了我们这些观众飙泪的同时、更赚到了数不尽的钞票,爽啊!!
当我回望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时,很多的感慨涌上心头,发生在商业社会中的无数商业pk,更倍数于电视中的悲欢离合;每一次脍炙人口的商战故事背后,其实更多地是黯然收场之后的一片狼藉。难怪导师在他的资本论中感叹:资本的每一个毛孔中,都装满了血和肮脏的东西..
所以,在很多时候我们会感到这世界太现实太残酷,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在用心努力、艰苦奋斗却要折戟沉沙;为什么明明我们特别看好的某家企业、某个产业转眼间就成昨日黄花,太多的为什么让我们不知所措。(异能女王在校园)
是不是真的会有一些独家秘方?成功的企业存在秘笈吗?或者基因?
从这一章起,我希望能用一系列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商战案例来和大家一起找寻市场上成功和失败的企业共有的一些东西,尝试看看能否帮助我们的事业做得更加长久。
案例一:柯达的故事
简介:
伊士曼柯达公司eastankodaky,简称柯达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影像产品及相关服务的生产和供应商,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市,是一家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的上市公司,业务遍布15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员工约8万人。(美女的超级保镖)柯达公司于211年1月传出提交破产保护申请的消息,造成股价暴跌;212年1月,因股价低迷面临摘牌退市的危机,美国柯达公司及其美国子公司已经正式提出破产保护申请,以求度过多年销售下滑所致的资产流动性危机。
分析:
从简介来看,柯达公司的遗憾其实出在战略上,我记得最早知道柯达是去给学生证照相的时候;那个红黄相间的lg和照片背后的英文字母,让我感受到了来自科技的魅力。
再之后就是奥运会上那首充满活力的广告歌曲了,到现在我还模糊地记得里面的几句歌词,一句是“火红红..”、还有一句是“精彩每一刻”。那时候我们一帮同学出去玩,最开心的时候就是留下各种各样造型独特的合影,每一次都要仔细设计和摆好造型,因为每个胶卷只有36张左右。在不太富裕的花钱中挤出价格不菲的胶卷钱是件不容易的事,所以我们都觉得很珍惜,一般能够抬着相机给大家照相的那个都是公认的技术宅。
再之后的印象就是遍布城市乡村的“科达快速彩印”连锁店了,我的家乡是个小村子,但就连我们村那条百多米长的“商业街”上,都有一家这样的店,相信在各位的生活中也一定有过柯达的印记吧?
从这里,不难看出这是一家营销战略、市场定位都极其明确、清晰的跨国公司,并且它拥有很好地商业模式(技术垄断、万岁产业和连锁经营),所以柯达在长达1多年的发展中顺风顺水,财源广进。(可爱公主闯校园)如果..这里出现了这个让人很讨厌的词,可惜它确实发生了。
大家都很清楚,现在是一个数码成像技术大行其道的时代,那么按照行业变革的自然规律,柯达作为影像技术的“当家大哥”,引领这个变革是理所当然的事;事态的发展好像也验证了这一个判断:
柯达早在1976年就开发出了数字相机技术,并将数字影像技术用于航天领域;1991年柯达就有了13万像素的数字相机。但是直到2年,柯达的数字产品只卖到3亿美元,仅占其当年总收入的22%;22年柯达的产品数字化率也只有25%左右,而竞争对手富士已达到6%。(总裁老公,太粗鲁)
这与1年前伊士曼果断抛弃玻璃干板转向胶片技术的速度,形成莫大反差。2-23年柯达各部门销售利润报告,尽管柯达各部门从2-23年的销售业绩只是微小波动,但销售利润下降却十分明显,尤其是影像部门呈现出急剧下降的趋势。具体表现在:柯达传统影像部门的销售利润从2年的143亿美元,锐减至23年的41。8亿美元,跌幅达到71%!
在拍摄习惯从“胶卷时代”进入“数字时代”之后,昔日影像王国的辉煌也似乎随着胶卷的失宠,而不复存在。造成柯达危机产生有各方面的原因:首先,柯达长期依赖相对落后的传统胶片部门,而对于数字科技给予传统影像部门的冲击,反应迟钝。其次,管理层作风偏于保守,满足于传统胶片产品的市场份额和垄断地位,缺乏对市场的前瞻性分析,没有及时调整公司经营战略重心和部门结构,决策犹豫不决,错失良机..
故事说到这里,好像是可以叹口气了,在叹气的同时,我仿佛看到了员工们黯然离开工作岗位、手里无力地捏着刚刚发放的遣散费支票,缓步离开的背影;看到了纽交所终端显示屏前挥舞双手、将撕碎的柯达股权证书抛洒向天空的股民无助的眼神;看到了父亲失业回家后颓然跌坐在沙发里、对面紧紧抱着孩子的母亲无助而彷徨的恸哭..
想起一句电影里的台词:人生没有排演、每一幕都是现场直播。(武破魔天)刚才叙述的这些感受不是蒙太奇,而是真实发生在身边的现实!无比残酷而又真实的现实!!
那么,停下感慨来总结一下,在这个案例中我们需要总结什么:
首先是危机意识:
曾经听一位老司机师傅说过一句话:“行车安全是慢出来的!”。这话如果用在企业经营中的话,能否这样演绎:“企业安全是管出来的。”
这里所说的“管”,特别指向危机管理方向。经过实际调研,我发现大多数企业老板对危机管理的理解极其淡漠和粗浅,甚至有一部分完全没有危机意识。
这个调研结果令我深深忧虑,就像案例中举到的柯达公司,世界5强中的常青树,无数精英、俊杰汇聚之地,年利润曾高达百亿美元之巨,说倒就倒了。
中国有句古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柯达相较,我们的企业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我们凭什么认为自己的事业一定会活下去并越做越强大?!!您设想过要是市场、政策突变您的应变措施吗?有应急预案吗?有几套?员工们接受过危机处理训练吗?
说个最简单的例子,现在国内的写字楼越建越多、越来越高,但据笔者本人调研,在写字楼15层以上办公的企业中,大多数没有对员工进行过消防应急演练!更遑论数据崩溃、暴力袭击、地震应急..**主席对消防工作的题词对于危机意识的建立可谓恰到好处:
隐患险于明火、防患甚于救灾!!
其次是创新意识:
这两年,自主创新在国内是个超级热的概念,也因此,对于创新有无数的诠释和相关研究。在这里,我对创新想要给出的建议是适度化、长期化:
所谓适度化,是说创新不是万能药、什么病都拿它来医。真正高效、有益的创新一定要建立在对于行业、企业特质的客观分析和数据统计上,把创新作为一份“事业保险”来投入时间精力比较好。
长期化则是基于对科学研究特点的建议,近几年我**事科研领域可谓捷报频传:辽宁号、预警机、大运输机、歼2..甚至网上有人在说:中**事实力超越美国、成为世界老大指日可待。
但真实情况是:这几年的迅猛突破是建国以来几十年的时间里,无数经费、科技力量、人力物力的长期投入;大量、广泛的基础研究带来的爆发效应。要取得这个效应,少了国家层面对于科技建军、强军政策的长期重视和投入,绝无可能!
国家层面是如此,企业创新更不需赘述。
举个简单的例子: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值钱的科学家的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老人,从196年3岁时偶然发现了自然环境中的杂交水稻高产现象展开研究,到214年以84岁高龄终于稳定亩产吨粮,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长久坚持在一个方向创新!
写到这里,悄悄说一句:您看网络上的几位令人无比敬仰的“千万级”大神作者,哪位不是默默修炼、坚持不懈终成大器的:)
所以,各位默默坚持自己选择的事业方向的、在路上的“小伙伴们”,我们用范仲淹先生在《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一起激励自己好吗?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感谢关注,欲知后事如何,静待下回分解】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