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北京,要听京剧;要浙江,要看越剧;而到了陕西,不能不看一回大秦腔。(
道器纵横)
母亲是个戏迷,最爱的是越剧,但小时家里唱堂会,则多半请的是京戏,上大学后参加文宣队,则又学过几段黄梅戏。较熟的戏文中,母亲最爱的有几段,《窦娥冤》、《楼台会》、《沉江》、《焚稿》等等,而《窦娥冤》,母亲说,听过的剧种不下五六种,最能表现窦娥之冤的,要属秦腔。“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离婚合约:前妻的秘密)”那种狂风卷过沙漠的悲凉,那种闪电划过黑夜的惨烈,只有秦腔的高亢激越可以喊得出来。
于是,印象中,便一直认为秦腔是种粗犷蛮荒的剧种,只适合表现铜锤大斧,奇冤恶鬼。后来到了西安,看过一次全本秦腔后,却发现其实不然。
那还是今年冬,沾了陕西艺研所所长丁老师的光,在省剧院看了一出完整的《柳书传奇》。据丁老师说这并不是秦腔中的正宗精品,可是已足以让我这城里土狍子喜不自禁了。(
嫡宠四小姐)
那天进到剧场一看,十分意外地,竟是全场爆满。观众以中老年人为主,都穿戴整齐,面目祥和,也仿佛欧洲人听音乐会那样,把看秦腔当成大节目来游乐。
台上背景布画上影着大雁塔,假石山,一带碧水,端的是富丽长安,繁华盛世。乐池就设在舞台下,齐整整一个丝竹班子,铙钹笛鼓梆子牙子一应俱全,演尽了人间悲欢离合爱恨痴。
今天这一出,说的是个一心朝圣的光头小和尚月明,身披袈裟,背掮竹椅,一路数着陕西十大怪,为学柳书上京来:“(这长安城)跟俺乡里一样,面条像裤带,跟俺乡里一样,锅盔像锅盖,跟俺乡里一样,辣子一道菜,跟俺乡里一样,那个泡馍大碗卖,碗盆不分开啊,帕帕头上戴,房子半边盖啊,姑娘不对外,板凳不坐蹲起来,柳公权的草书何壮哉!”一时附庸风雅,想买一幅柳公权的字,同字贩子两只拳头缩在袖子里勾搭半天,一番扰攘,没做成生意,却惹出一段真假柳书的公案来。(
一代天骄)
只见台上小商小贩、公差衙役、纨裤子弟、柳府女眷,你方唱罢他登场,一个个衣饰鲜丽,唱辞华彩,灯光与乐团都缭乱迷离,真正活色生香,看得我目瞪口呆。(
网游三国之崛起在日本)
后来小和尚进了柳府,偷情学艺两不误,一夜同丫环柳翠炫耀顶灯绝艺:将一盏油灯顶在头顶,手不动肩不摇,只凭口唇呼吸蹙额皱眉便将灯自头顶挪至前额,复又从眉心移向后脑,灯光下那饰小和尚的丑角孙传蝶一头汗珠闪闪烁烁,舞台下观众不禁掌声雷动;
一下子小和尚又害起羞来,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夜玉生香,粗犷的秦腔撒起娇来,居然也这般温柔婉转,风情万种,直唱得和尚要还俗,仙女也思凡;
一时又搬演起盛唐歌舞,杨贵妃羽衣霓裳,唐仕女反弹琵琶,公孙大娘舞剑,异域胡姬献艺,安塞腰鼓,陕北秧歌,刹时间满场蜂飞蝶媚,照眼分明。(
穿越之我是狙击手)真个是人物风流,裙钗如画,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直令人神驰魄荡,一时之间不知身在何地,今夕何昔。
最后冤狱昭雪,恶有恶报,小和尚月明豪情大气地唱着:“莫道乌云蔽月光,且看炼狱出金钢。天生我材必有用,我挥柳笔写辉煌。”
于是有情人终成眷属,曲中事花好月圆。观众们也都乘兴而来,满意而归,曲终人散去了。
那以后,我便对秦腔着了迷,留意处,也就多了一点知识。原来秦腔也叫“梆子腔”,又称“乱弹”,是在陕甘一带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形成的,其音乐特点本来就是高亢激越、强烈急促,兼杂柔和细腻、缠绵悱恻。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样,以为秦腔原本是一味的粗犷高昂,柔情戏是近来才加进去的。
而且,唱秦腔者也并不是“端一碗扯面喜气洋洋,没有辣子嘟嘟囔囔”的陕西老乡们的民间专乐,相反,它的身份可是大有来头。
据传,秦腔的由来是唐玄宗李隆基设立的戏剧专门机构——梨园的乐师李龟年所作的《秦王破阵曲》,此曲被称为“秦王腔”,简称“秦腔”。到了清初,秦腔渐成为一个能够上演、角色齐全、结构完整的大型戏曲剧种,并出现了《画中人》、《春秋记》等手抄本剧目,这才日渐成形,火遍大江南北。
到了今天,秦腔吸收了其他舞台艺术的许多特点,可观性益发增强。如今西安市里可以看到听到秦腔的地方很多,大饭店,小胡同,可谓入耳尽是弦索声,三秦无处不秦腔。但是真想听到全本秦腔,却只有碰运气了。
通常西一路的易俗社、北大街的人民剧院和五四剧院有时候会有正规演出,价格10元到30元不等。但是时间不固定,外地游客想看秦腔,必须一到西安即到这几个地方打听着,提前订票,还要格外留心才成。
祝你好运吧!
m.pi.co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