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玛·伯格曼于1918年7月14日生于瑞典一个神职人员家庭,19 岁进入斯德哥尔摩大学攻读文学和艺术史,并开始对戏剧产生了浓厚兴趣。(
哑医)此间,伯格曼阅读了大量莎士比亚和斯特林堡的戏剧作品。大学毕业后,伯格曼主要从事戏剧活动,1944年开始涉足电影。(
网游之重生法神)
1944年,伯格曼拍摄了他的第一部电影《苦恼》,此后,又拍摄了《危机》、《地狱中的音乐》、《开往印度的船》等几部作品。在伯格曼电影创作的早期,他的电影大多基于一个主题,即对瑞典社会家庭、宗教状况的直接抨击和大胆揭露。(
灵域)这些作品虽算不上佳作,但却散发出了一种个人化的崭新风格。
1955年,伯格曼拍摄了《夏夜的微笑》,引起了世界影坛的关注。1956年,伯格曼用35天的时间完成了激情之作《第七封印》,影片通过骑士布洛克与死神的一场决定生死的棋局,来隐喻人与上帝、生存与死亡的关系。(
最强农家媳)影片的片名来自《圣经》中的“约翰《启示录》”中的典故:天主的羔羊(耶稣)打开了“第七封印”,这是世界末日和最后审判的信号。(
皇姑)这部电影无疑揭示了欧洲人在经历了二战之后所面临的精神危机,如死亡的莫名与困惑、生存的孤独与分离、上帝是否存在以及对意义确定的困难等。伯格曼力图将一个当代问题通过一个中世纪寓言来获得求解,借助形象的感性力量去求证一个思辨的理性课题。(
贴身医王)
同《第七封印》一样,1957年拍摄的《野草莓》也是伯格曼的代表作品,被誉为“电影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意识流之作”。影片讲述了一位老教授在去医学院领取“荣誉勋章”时一路上的精神活动。整部影片是由教授的一次旅行和五个梦组成,伯格曼用表现主义技巧和意识流手法使教授在短短的24小时内回顾了自己的一生。这既是对教授的一次理性审判,又是教授的一次道德忏悔。影片在叙事上,采用多主题、多线索、多层次的复调式结构,死亡与生命、冷漠与爱情、噩梦与春梦、真相与假象交替出现,呈现出复杂的主题含义。
《第七封印》和《野草莓》是伯格曼电影成熟期的代表作品,为他奠定了“现代哲理电影的先驱”的地位。
进入60年代,伯格曼的创作开始转向室内心理剧,情节简单,人物关系单纯,环境封闭。此时期主要作品有《处女泉》、《假面》以及“沉默三部曲”:《犹在镜中》、《冬日之光》、《沉默》等。
七八十年代,是伯格曼创作的最后一个阶段。他先后拍摄了《呼喊与细语》、《魔笛》、《面对面》、《秋天奏鸣曲》、《芬妮与亚历山大》等作品。其中《芬妮与亚历山大》是伯格曼的收山之作,可以看作是他自身经历与创作历程的一个影像化总结。
伯格曼的电影题材广泛,风格各异,哲理性强,而且富有文学意味。他的电影博采众长,含混多意,曲高和寡,因此又被称为“精英电影”。但是,伯格曼的影片几乎囊括了世界影坛的全部奖项,并四次荣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伯格曼、费里尼与安东尼奥尼三位非理性主义电影大师,共同为“现代主义电影”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m.pi.co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